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0|回覆: 0

[家庭教育引導] 讓兒童愛上優秀傳統文化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14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讓兒童愛上優秀傳統文化

讓兒童愛上優秀傳統文化

【小戲骨之白毛女】

『唱山歌嘞,這邊唱來那邊和……』青山綠水間,10歲出頭的小演員扮演的劉三姐撐著竹筏、唱著山歌順流而下,讓無數觀眾爲之讚嘆。

2015年10月,湖南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推出一檔『小孩演經典、學經典』的節目——【小戲骨】,參演的都是6—12歲的業餘小演員。『我們希望用小孩影響小孩,讓青少年從小就喜歡上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愛國情懷。』節目總導演潘禮平告訴記者,開播以來,【小戲骨】翻拍了【劉三姐】【焦裕祿】【洪湖赤衛隊】【白毛女】等多部經典老片,引發廣泛關注和普遍好評,僅【劉三姐】的點擊播放量就達近億次。賀敬之等老一輩藝術家認爲,【小戲骨】另闢蹊徑,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少年兒童愛國情懷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低成本製作,純草根演出,創新形式致敬經典

據介紹,【小戲骨】每部片子的製作費僅幾十萬元,演員大都是『業餘選手』。『儘管如此,節目質量容不得半點馬虎。』潘禮平說,爲了讓孩子們真正理解傳統藝術,節目組下笨功夫,反覆排練、教學、磨合。拍攝【劉三姐】時,組織了150多名沒有表演經驗的孩子,輾轉江西、廣西兩地,耗時一個月,並且帶著小演員拜訪原版影片的主演黃婉秋,讓孩子們跟大師面對面學習交流。看過成片後,黃婉秋等『老戲骨』紛紛稱讚:『相當好看、相當還原、相當不錯。』

李谷一老師親自前來指導小演員,著名花鼓戲表演藝術家彭復光也給節目組打來電話,稱【小戲骨】爲弘揚傳統花鼓戲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著名表演藝術家、【柳堡的故事】中二妹子的扮演者陶玉玲說:『我剛接受表演教育的時候學到的是,要像孩子一樣純真地去演戲。所以我覺得今天孩子們的表演,就是一個「真」字。希望孩子們將來把更多的經典再次搬上熒幕。』

『文藝不能做市場的奴隸,優秀傳統文化一定要繼承與弘揚。爲貫徹這一重要精神,我們以不唯收視率的心態,選擇了復排經典的方式。不去做快餐式的娛樂產品,也不追求所謂的大成本、大製作,而是沉下心來,重拾優秀傳統文化,用一種獨特的形式加以展現,讓更多人去欣賞,去分享』,潘禮平說。

潛移默化,讓正能量在兒童心中生根發芽

『【焦裕祿】【洪湖赤衛隊】對今天的孩子來說已相對陌生了,爲了讓孩子們從心裡愛上紅色經典,我們用小演員扮演焦裕祿等經典形象,潛移默化地傳播正能量和主流價值觀。』【小戲骨】製片人高翔、袁慧玲說,這種做法拉近了經典劇目與小觀眾的距離,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了『爲人民服務,做人民公僕』的家國情懷。

扮演焦裕祿的小演員肖楊博涵在日記中寫道:『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誰是焦裕祿,自從演了這位令人尊敬的好幹部後,我才切切實實明白什麼叫爲人民服務,什麼是人民的好公僕,當看到身邊的同學像討論明星似的說起焦裕祿爺爺的時候,我內心十分激動,因爲我覺得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應該被傳頌和學習。』

【焦裕祿】的導演莫志穎說,爲提高【小戲骨】的演出質量,節目組始終懷著向老藝術家致敬的心態認真學習,努力讓小演員在形似的同時做到神似。開拍前,他們會跟小演員反覆講劇情背景,講現實意義。拍【焦裕祿】這齣戲時,一些小孩子會覺得『我生活這麼好爲什麼還要學焦裕祿?』節目組就會耐心地引導小演員:每個人都應該去關愛社會、關愛人民,奉獻精神永不過時。

老一輩藝術家、著名詩人賀敬之先生看過【小戲骨】的戲後說:『【小戲骨】這種表達方式值得歡迎。它不是原封不動,而是對經典的一種創新式普及,對當今時代而言非常需要。』

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白毛女】喜兒扮演者孟於說:『現在很多孩子一張口就是港台歌曲,我們有那麼多優秀的民族傳統,孩子們卻不知道。孩子是天真無邪的,給他什麼他就可能接受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講,【小戲骨】意義深遠,體現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中國歌劇研究會主席、中國音樂劇協會會長王祖皆說,【小戲骨】的成功,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闢了一條精彩的創新之路,也再次證明優秀傳統文化魅力依舊。

『其實,並不是傳統文化沒有吸引力,而是沒找到孩子們樂於接受的傳播方式。【小戲骨】立足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用小演員「演經典、學經典,演偶像、學偶像」,很多小朋友和成年人都喜歡看。這說明只要找對路子,傳統藝術和主旋律作品一樣能爲觀眾所喜愛』,潘禮平說。

戴威 發表於 2025-7-26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童蒙養正:論【小戲骨】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啟示

【小戲骨】節目以兒童演繹經典的方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實乃當代文化傳承之妙法。此節目之價值,不僅在於其形式之新穎,更在於其暗合傳統教育"童蒙養正"之精髓。【周易·蒙卦】云:"蒙以養正,聖功也。"兒童時期正是人格塑造之關鍵階段,以經典文藝作品浸潤其心靈,恰如春雨潤物,潛移默化。

【小戲骨】之成功,首先在於其把握住了"興於詩"的教育原理。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節目選取【劉三姐】【白毛女】等經典作品,通過音樂、表演等藝術形式,使兒童在審美愉悅中接受文化薰陶。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遠比枯燥說教更爲有效。小演員們撐竹筏、唱山歌的場景,不正是【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爲霜"的現代演繹嗎?

其次,節目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智慧。王陽明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小演員們不僅學習經典,更要通過表演將其內化。節目組帶領孩子拜訪黃婉秋等老一輩藝術家,這種"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正是傳統藝術教育的精髓所在。孩子們在模仿中理解,在表演中感悟,完成了從"形似"到"神似"的升華。

再者,【小戲骨】展現了"以文化人"的深遠意義。張載有言:"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節目以低成本、純草根的方式製作,不追逐市場效應,而是堅守文化傳承的初心。這種精神,正是對"文藝不能做市場的奴隸"這一理念的最好詮釋。當孩子們扮演焦裕祿等人物時,他們不僅在表演,更是在接受一場精神的洗禮。

【小戲骨】現象啟示我們:傳統文化傳承需要創造性轉化。朱熹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傳統唯有與時俱進,方能保持生機。以兒童視角重新詮釋經典,既保留了文化精髓,又賦予了時代新意。這種傳承方式,既是對經典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播種。

當下傳統文化傳承面臨諸多挑戰,【小戲骨】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讓我們以更多元、更富創意的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兒童心田,假以時日,必能開花結果,滋養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7-31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童蒙養正:論【小戲骨】對傳統文化傳承的範式創新

【小戲骨】節目以童子之身演繹經典,實乃當代文化傳承之一大創舉。此節目深得"蒙以養正"之古訓精髓,通過童子純真之表演,使傳統文化得以活化傳承,其意義遠超一般娛樂節目。

考諸傳統,童子習藝自古有之。古時蒙學教育強調"童蒙養正",通過經典誦讀、禮儀習練等方式,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正統文化薰陶。【小戲骨】節目恰與此古法暗合,讓兒童在演繹經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傳統文化洗禮。如【劉三姐】一劇,小演員們不僅學習山歌唱法,更需理解歌詞背後的文化內涵,此乃"由藝入道"之傳統路徑。

此節目之創新,在於實現了"以童化古"的傳承範式。兒童純真無邪的表演,恰能消解經典作品與當代觀眾之間的時代隔閡。如陶玉玲所言,童子之"真"正是藝術最高境界。【白毛女】【洪湖赤衛隊】等紅色經典,通過童子演繹,其革命精神得以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傳遞給新一代。這種"以童爲媒"的傳播方式,較之簡單說教,效果更爲深遠。

【小戲骨】之價值,更在於其"由演及教"的文化浸潤功能。節目製作過程中,小演員需深入理解角色背景、時代精神,此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教育。如拜訪黃婉秋、受教李谷一等環節,使傳統文化傳承呈現出"師徒相授"的活態延續。這種體驗式學習,遠比課堂講授更爲生動有效。

當代文化傳承面臨"形存神離"之困境,【小戲骨】提供了一種可行方案。其以低成本製作追求高質量呈現,以業餘演員演繹專業經典,打破了"大製作"才能出精品的迷思。潘禮平所言"不做市場的奴隸",正體現了文化工作者的擔當。這種"返璞歸真"的製作理念,恰與傳統文化中"大巧若拙"的智慧相通。

【小戲骨】現象啟示我們:傳統文化傳承貴在創新形式、把握本質。童子演繹不僅是一種表演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智慧。期待更多此類探索,使傳統文化在當代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