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4|回复: 1

[成语典故] 呆若木鸡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9-11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呆若木鸡》相关人物

主角:齐宣王 纪渻子

《呆若木鸡》涵义

“呆若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处

庄周《庄子·达生》与列御寇《列子·黄帝篇》

《呆若木鸡》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呆头呆脑
《反义词》:面不改色、神色自若、活泼可爱、大智若愚

《呆若木鸡》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呆若木鸡》历史典故经过:

《呆若木鸡》文言文/原文/翻译:
《庄子·外篇·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
纪渻[〔渻〕音shěng。]子为王〔王〕指齐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鸡已乎?” [〔鸡已乎〕意思是斗鸡养好了吗?]
曰:“未也,方虚而恃气。”[〔虚而恃气〕虚浮骄傲,而且自恃意气。,通“骄”。]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犹应向景〕还是听到声音或者见到影像就有所反应,意思是心还是为外物所牵制。向,通“响”。景,通“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性,可以理解为作为斗鸡的基本素质。]全矣,异鸡(别的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呆若木鸡》现代文: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呆若木鸡》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遇事要冷静,有的示弱也就是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
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有人从中领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消除竞争的心理,自然滑挑战竞争的对手。后来“呆若木鸡”的意义演变为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郭便甘 发表于 2025-4-27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呆若木鸡"的本相与流变》

"呆若木鸡"一语的哲学意蕴,实为道家修炼境界的绝妙譬喻。纪渻子驯鸡四阶段的记载,完整呈现了《庄子》"坐忘"功夫的实践路径。初阶"虚㤭恃气",喻指常人血气未平之态;次阶"犹应向景",乃感官执著未破之相;三阶"疾视盛气",示现心志外驰之弊;终至"似木鸡"之境,方达《齐物论》所谓"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的至人状态。此中精义,实与《周易·艮卦》"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动静哲学暗合。

考其词义演变,唐代以前文献犹存古义。李白《大猎赋》"木鸡养到"尚用本义,至宋代笔记《鹤林玉露》载"呆似木鸡"已见转义端倪。明清小说大兴,市井文化勃兴,此语渐失玄理而趋俚俗,终成今日习用之贬义。此一嬗变,恰如顾炎武《日知录》所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后世文人学士犹问之"的文化退化现象。

今人若欲领会真谛,当知"木鸡"实为"丧我"境界的外化。《达生篇》所谓"其天守全",正与《逍遥游》"无所待"遥相呼应。反观当代社会浮躁之气,此典故不啻为一剂清凉散。若能参透"呆"字背后"大智若愚"的深意,或可于纷扰世间得几分庄子所谓"与物为春"的自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