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25|回复: 1

[成语典故] 钱可通神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8-31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可通神》相关人物

张延赏(726年-787年),原名宝符,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中书令张嘉贞之子。

《钱可通神》涵义

有了钱连鬼神也可以买通。比喻金钱的魔力极大。

《钱可通神》出处

唐·张固《幽闲鼓吹》:“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

《钱可通神》辨析

《钱可通神》读音:qián kě tōng shén

《钱可通神》近义词:金钱万能

《钱可通神歇后语》:二两银子铸个土地爷

《钱可通神》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

《钱可通神》造句

1、唉,还真是钱可通神啊!可惜了铁岭卫的大好男儿。

2、这是一个钱可通神的时代,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3、水客人买上嘱下,正是钱可通神,题准捐赎,纳了七千担米,便释放出来。

4、钱可通神,打听周婉清的踪迹十分简单。

5、艺术在钱可通神中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钱可通神》成语典故:

唐朝父子担任宰相的不少,祖孙三代都担任宰相的则只有张延赏家一例。在唐朝,张家号称“三相张家”,张延赏的父亲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张嘉贞,张延赏本人是唐德宗时期的宰相,他的儿子张弘靖是唐宪宗时期的宰相。因此,时人常说:“河东张,不寻常。”张延赏原名张宝符,张嘉贞去世时他才四岁。开元间,唐玄宗曾经召见张宝符,并赐给他“延赏”这个名字。延赏的意思是“赏延于世”,这是唐玄宗鼓励张延赏继承父志,将其父的名声发扬光大之意。张延赏长大后果然不负圣意,高中进士,被任命为河南尹。

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张延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任河南尹的。上任后,他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疏通河渠,安稳人心,招抚民众,河南恢复了元气。

由于政绩卓著,唐德宗任命张延赏为宰相,继而又命他兼掌朝廷的赋税收支。张延赏早就听说有一桩大案冤情极深,一直颇为愤慨,就想借此机会严查此案。所以,一到任,张延赏便将狱吏召到跟前说:“这个错案已拖了很长时间了,现在限令你们十天内结案。”第二天,张延赏早早来到衙门,刚一落座便发现公案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有两行小字:“孝敬张大人三万贯钱,请您不要再过问这个案子了。”张延赏身为宰相,从未见过有人如此嚣张地行贿,他气得把纸条撕了,并召来狱吏,将十日期限改为五日。

谁知第三天早上,张延赏的公案上又出现一张小字条,仅有四字:“钱五万贯”。这一次比一次高的价码无疑是一种挑战,张延赏大怒,他告诉狱吏:“两日内必须结案。”张延赏以为自己的浩然正气一定可以镇住行贿者,可万万没料到,第四天,“嚣张”的小纸条又出现了,上面写着“钱十万贯”。这次,张延赏沉默了,他长叹一声说:“钱一旦到了十万贯这个份儿上,鬼神都能买通了,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呢?我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啊!”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钱可通神文言文》:

相国张延赏将判度支。知有一大狱,颇有冤滥,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狱吏严惩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日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复见一贴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明日复见帖子来,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受也。”

《钱可通神白话文》:

张廷赏,将宰相要兼职度支。得知有一个大案子,很有些冤屈,每每想到都很是为之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就召唤狱吏,严厉的训诫他说:“这个案子已经拖很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去批案子,桌子上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送你)三万贯钱,请你不要过问这个案子。”相国公很生气,更加催促这个案子。过了一天又见到一张小纸条:“(送你)钱五万贯。”相国公更生气了,命令(手下)两天必须了结这个案子。第二天有一张小纸条,写着:“(送你)十万贯。”相国公就停止调查不再过问。公人悄悄探听这个案子,相国公说:“钱已经送到了十万,(他)可以与神相通了,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怕祸及到我,不得不接受了!”

《钱可通神》成语接龙:

钱可通神→神领意造→造端倡始→始终若一→一星半点→点头之交→交能易作→作奸犯罪→罪该万死→死不瞑目→目送手挥→挥毫落纸→纸贵洛城→城北徐公→公听并观→观貌察色→色色俱全→全知全能→能屈能伸→伸冤理枉→枉费唇舌→舌尖口快→快心满意→意气自如→如花似朵→朵颐大嚼→嚼穿龈血→血国三千→千村万落→落地生根→根牙盘错→错落高下→下笔有神→神摇目夺→夺人所好→好善乐施→施绯拖绿→绿林豪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铛有耳→耳鬓厮磨→磨砻底厉→厉世摩钝→钝学累功→功若丘山→山林隐逸→逸态横生→生吞活剥→剥肤之痛→痛深恶绝→绝伦超群→群口铄金→金榜题名→名副其实→实偪处此→此恨绵绵→绵延不断→断织劝学→学非所用→用其所长→长计远虑→虑周藻密→密约偷期→期颐之寿→寿陵失步→步步登高→高不可攀→攀今㧛古→古琴价高→高才卓识→识文断字→字字珠玉→玉汝于成→成千论万→万象森罗→罗掘一空→空谷传声→声振屋瓦→瓦查尿溺

 
尖脚到底 发表于 2025-4-8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钱可通神"的货币异化现象及其历史镜鉴》

张固《幽闲鼓吹》所载"钱至十万,可通神矣"一语,实为唐代货币经济勃兴下的社会病理切片。张延赏遭遇的"三万贯"贿赂事件,不仅是个体官吏的廉洁考验,更折射出中唐时期货币权力对司法体系的侵蚀。考《新唐书·食货志》,天宝年间绢帛尚为主要支付手段,至建中年间推行两税法,货币经济遂成社会主导力量,此正为"钱可通神"观念滋生的历史土壤。

从训诂学角度析,"通神"之"神"当解为"鬼神"与"权柄"双重意象。《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而秦汉以降"神"渐衍生出"不可测之力"的引申义。张延赏所见字条,实将货币异化为超越世俗权力的神秘力量,这种观念转化与唐代"钱帛兼行"到"钱重物轻"的经济转型密不可分。杜佑《通典》载大历年间"商贾积钱逐利"之风,恰为此语作注。

历史比较视野下,"钱可通神"与西晋鲁褒《钱神论》形成跨时代呼应。鲁褒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张固则言"无不可回之事",二者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对货币魔力的批判认知。然细究之,唐代表述更凸显制度性腐败——当张延赏怒而限期结案时,次日贿金即增至五万贯,终至"吾惧及祸,不得不止",暴露货币权力已形成系统性压迫。

此典故对当代的启示尤具深意。北宋李觏《富国策》云:"货币者,圣人所以权衡万物之器",强调货币本为服务人类的工具。然当货币异化为"通神"之力时,便出现《盐铁论》所斥"交币通施"的伦理危机。观今日市场经济中某些权钱交易现象,与张延赏故事竟有跨时空的相似性,足证货币伦理建设之永恒价值。

要破除"钱可通神"的迷思,当回归《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治理智慧。张延赏最终选择"止"而非"从",虽含明哲保身之嫌,亦存士大夫底线。今人更当建立制度性防御,使货币复归"通货物,易有无"(《汉书·食货志》)之本真功能,方不负先贤"赏延于世"之期许。
赵耶 发表于 2025-6-12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钱可通神"的世相批判与价值反思》

"钱至十万,可通神矣"一语,出自唐代张固《幽闲鼓吹》,此典故以张延赏判案轶事为镜,照见金钱魔力对人间秩序的侵蚀。张氏三代为相,本应恪守"赏延于世"的圣训,却在此事中遭遇金钱对司法公正的挑战,实为极具反讽意味的历史切片。

考其语义流变,"钱可通神"由具体掌故升华为普遍性社会批判。唐人笔记所载,狱吏以三万贯钱行贿宰相,恰印证《晋书·鲁褒传》"钱无耳,可使鬼"的货币异化观。这种将货币功能神格化的现象,在杜佑《通典·食货》中已有深刻揭示:"钱者,人君所铸以通万物也",然其异化则使"利柄制于豪强"。宋代以降,随着商业发展,此语更演变为对资本力量的文学化表述,如《金瓶梅》中"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的市井智慧,皆与张延赏故事形成跨时空呼应。

从制度层面考察,唐代"三省六部"制下,御史台本为纠弹贪腐之中枢,然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威式微,使"钱神论"大行其道。张延赏所处贞元年间,正值两税法推行初期,货币经济勃兴与吏治腐败并存。史载其任河南尹时"疏通河渠"的政绩,恰反衬出后来面对金钱诱惑时的困境,这种矛盾性正是中唐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症候。

今人使用此成语,多取其"金钱万能"的引申义,然细究之,实含三重警示:其一揭橥权力寻租的运作机制,其二警示货币对人性的异化,其三质疑超验价值的世俗化危机。观当下社会,"二两银子铸个土地爷"的歇后语仍在演绎新版本,此语历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恰说明其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

返观张延赏最终"吾惧及祸,不得不止"的抉择,表面是畏祸止步,实则暗含士大夫对金钱力量的警惕。这种矛盾心态,在今日仍具镜鉴意义——当我们在说"没钱万万不能"时,是否也正在将货币的交换价值神圣化?此成语的当代价值,正在于提醒我们重建金钱与道德的边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