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8|回复: 0

[成语典故] 飞鸟惊蛇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8-29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飞鸟惊蛇》相关人物

释亚楼

《飞鸟惊蛇》涵义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飞鸟惊蛇》出处

《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辨析

《飞鸟惊蛇》读音:fēi niǎo jīng shé

《飞鸟惊蛇》近义词:遣词造句

《飞鸟惊蛇》反义词:求贤若渴、爱才如命

《飞鸟惊蛇》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飞鸟惊蛇》成语典故: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成语接龙:

飞鸟惊蛇→蛇心佛口→口耳之学→学以致用→用天因地→地动山摧→摧身碎首→首尾共济→济贫拔苦→苦口婆心→心慈手软→软红香土→土壤细流→流光瞬息→息迹静处→处之夷然→然荻读书→书声朗朗→朗目疏眉→眉头眼尾→尾生之信→信手拈来→来者可追→追魂摄魄→魄消魂散→散兵游勇→勇而无谋→谋无遗策→策无遗算→算无遗策→策名就列→列鼎而食→食前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尽援绝→绝色佳人→人情冷暖→暖衣饱食→食宿相兼→兼容并蓄→蓄精养锐→锐挫气索→索隐行怪→怪声怪气→气吞山河→河溓海夷→夷齐让国→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业业矜矜→矜己自饰→饰非养过→过从甚密→密约偷期→期颐之寿→寿满天年→年深日久→久束湿薪→薪尽火传→传风扇火→火冒三尺→尺瑜寸瑕→瑕瑜互见→见所不见→见噎废食→食不充饥→饥附饱扬→扬扬自得→得马生灾→灾难深重→重规沓矩→矩步方行→行不胜衣→衣带一江→江郎才掩→掩鼻而过→过甚其辞→辞不达义

 
卢岐 发表于 2025-6-9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飞鸟惊蛇"的书法美学意蕴与禅宗境界》

"飞鸟惊蛇"作为唐代释亚楼提出的草书美学命题,实乃中国书法理论中"自然意象论"的典范。考其源流,《法书苑》所载释亚楼"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八字,非仅状物写形,更暗合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见夏云奇峰"的创作体验,揭示了草书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本质特征。

从技法层面析之,"飞鸟"喻笔势之迅疾空灵,王羲之《笔势论》所谓"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即此理;"惊蛇"状线条之婉转遒劲,孙过庭《书谱》"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可相印证。二者动静相生,正得蔡邕《九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三昧。宋代黄庭坚评张旭草书"如惊沙坐飞,孤蓬自振",恰是此境界的延伸。

更深层观之,此语蕴含禅宗美学"直指本心"的悟道方式。释亚楼身为沙门,其书法实践必然受到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思想影响。草书中的"惊蛇"之态,实为《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视觉呈现——笔锋游走间既要有"惊蛇"的机敏迅捷,又须保持"入草"的从容自在,这种矛盾统一正是禅宗"于相离相"境界的体现。苏轼评智永书法"如观禅师棒喝",正可移评此种艺术状态。

相较"遣词造句"等近义词的修辞学属性,"飞鸟惊蛇"更凸显出中国艺术"物我合一"的观照方式。而将其反义词列为"求贤若渴",恰形成有趣对照:前者强调自然流露,后者着重主观追求,二者折射出道家"无为"与儒家"有为"的思想差异。明代项穆《书法雅言》称"神化也者,即天机自发之谓",正是对"飞鸟惊蛇"这种非刻意追求之境的精准诠释。

今人研习草书,当超越表象摹拟,体悟其中"即心即佛"的禅机。正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言:"作书须得悬解,妙在能合,神在能离。"释亚楼以自然意象点化书道,实为后世开辟了一条由技进艺、由艺入道的修行路径。
韩皆或 发表于 2025-7-11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飞鸟惊蛇"的书法美学意蕴与禅宗境界》

"飞鸟惊蛇"一典出自唐代僧释亚楼之草书论,其"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八字真言,实为书道与禅理交融之绝妙注脚。考其渊源,当追溯至盛唐书僧群体以禅入书的创作实践。释亚楼夜半临池的苦修,非徒锤炼笔墨技巧,更是通过书法参悟"无住生心"的禅机。

一、动态美学与自然之道
此成语以自然意象喻书,深契中国艺术"观物取象"的传统。《历代名画记》载张璪"外师造化"之说,正与此理相通。飞鸟之疾掠长空,惊蛇之倏忽窜草,皆呈现瞬间的动态平衡。草书之妙,正在于点画间蕴含"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九势》)的生命律动。宋代黄庭坚评怀素草书"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恰是对此美学特质的延续。

二、禅机与书理的互证
释亚楼将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哲学,转化为"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写状态。唐代书论家孙过庭《书谱》言"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与此异曲同工。当书者破除执念,笔墨方能如飞鸟惊蛇般自在无碍。这种"顿悟见性"的创作方式,与南宗禅"直指本心"的法门深度契合。

三、技法与气韵的辩证
细究此语,实含草书两大要义:"飞鸟"喻笔势之连贯,所谓"一笔书"之气脉;"惊蛇"指结字之奇变,暗合"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书谱》)的章法美学。北宋米芾《海岳名言》称"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正是对这种既具法度又超逸法度的艺术境界的推崇。

今人研习草书,当透过此典领悟三重境界:初求技法精熟如"惊蛇"之矫健;进而得气韵生动若"飞鸟"之翩然;终至心手相忘,达"菩提本无树"的禅书一如之境。释亚楼以方外之身成就书道妙谛,恰印证了张怀瓘"书者,玄妙之伎也"的论断,其价值远超技法层面,直指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