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4|回復: 0

[成语典故] 扼臂啮指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8-29 2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扼臂啮指〗相关人物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扼臂啮指〗涵义

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扼臂啮指〗出处

东汉·王充〖论衡·感虚〗: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

〖扼臂啮指〗辨析

〖扼臂啮指〗读音:è bì niè zhǐ

〖扼臂啮指〗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

〖扼臂啮指〗造句

人以是知扼臂啮指,古孝子非虚语也。

〖扼臂啮指〗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曾子一个人他外出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找他,曾母左等右盼不见他回来,客人急着要回去。曾母就使劲扼住自己的手臂直到疼痛难忍为止,曾子立即感到手臂痛,立即丢掉柴禾跑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母亲告诉他有客人在找他。

江决 發表於 2025-6-10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扼臂啮指"之孝感通神及其伦理意蕴》

"扼臂啮指"一典,出自东汉王充《论衡·感虚》,载曾子左臂骤痛,疾归询母,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此虽寥寥数语,实蕴儒家孝道精微。考《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曾子事母至孝,故能感通若此,非虚诞之说,乃道德感应之实证也。

细究其理,此典有三重深意:其一彰母子连心之实。《礼记·祭义》载曾子言"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肢体痛痒与父母原属一体,故母扼臂而子觉痛,此生理感应实为伦理同构之征。其二明孝子至诚之验。曾子著《孝经》,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诫,其日常修为必至精诚,方能瞬时应感。王充虽持"疾痛者,偶自生也"之疑,然亦承认"精诚至矣",此正合《中庸》"至诚如神"之旨。其三显儒家感应之道。孔子曰"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曾子之孝非止私情,实为"仁之本"的实践,故能超越物理局限,成就道德通感。

今人观此典,当思其象征意义。非谓今人当效肢体感应之奇,而在体认"母子一气"的伦理真谛。明儒王阳明《传习录》云"人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曾子之事正是此"一体之仁"的具现。所谓"啮指心痛"者,实喻人子当以父母之忧为忧,以父母之念为念的精神状态。

至若《论衡》将此归入"感虚"篇,恰反映汉代知识体系对道德神秘主义的理性审视。然儒家之要,不在论证感应真伪,而在通过此类叙事强化人伦自觉。清儒焦循《孟子正义》谓"诚能动物",曾子典故正是对"诚"之力量的生动诠释。今人传承此典,当超越表象而直探其"反身而诚"的伦理内核,方不负先贤垂训之本意。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7-30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扼臂啮指"之孝感通神及其伦理意蕴》

"扼臂啮指"一典,出自东汉王充《论衡·感虚篇》,载曾子左臂骤痛,疾归询母,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此虽寥寥数语,实蕴儒家孝道精微。考《孝经》有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曾子事母至孝,故能感通若此,非特血脈相連,實乃德性感應。

细究此典,可见三重深意:其一,母子连心非虚言。《礼记·祭义》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曾子事母,日常积诚,故能形成超越常理之感通。其二,儒家重"感应"之道。《周易·咸卦》象辞云:"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曾子母子之感应,实为儒家"天人感应"说之微观体现。其三,此典彰显"孝"的主动性。曾母非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扼臂"呼子,此与《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的积极孝道观相契。

王充虽列此典于《感虚篇》以示存疑,然其记载本身已足证汉代对孝道感应的普遍认同。值得注意的是,《韩诗外传》载曾子"耘瓜误斩其根"而受父责,犹惶恐不安,足见其孝行之笃。这种"战战兢兢"的修养功夫,正是达成"扼臂啮指"式感应的道德基础。

今人观此典故,当超越其表面神奇,领会儒家"至诚感通"的伦理内核。程子有言:"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曾子之孝非特肢体感应,实乃道德修养之极致呈现。在当代亲子关系疏离之语境下,此典尤具唤醒人伦本真之深意。学者钱穆曾谓:"中国孝道乃一种宗教精神","扼臂啮指"之象,正是此种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