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13|回覆: 2

[文化觀點] 讀書貴在得法讀【後東塾讀書雜誌】有感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4-30 09: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讀書貴在得法——讀【後東塾讀書雜誌】有感

錢基博先生在經史子集上下過許多硬功夫,對各類典籍有極爲精當的研究。【後東塾讀書雜誌】一書,收入錢先生論文38篇,研究專題13部,論及很多經典,如四書、【史記】【漢書】【兩都賦】【郭有道碑】【文史通義】,還有科舉史專論等,跨度之大、範圍之廣,『浩博無涯涘』,令人驚嘆。

研讀【後東塾讀書雜誌】,只覺得錢先生的學問『海內罕對』,精深至極。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一個重要的途徑當然就是讀書。但面對浩如煙海的典籍,怎麼讀才有效?錢先生在書中談到的讀書方法或觀點,可給我們不少啟迪。

之一,讀書須包容。錢先生在【論衡篇告逸民】中,講到他對於爭鳴的態度,就是要尊重學問上的言論自由,『言學問,有主張而毋爲把持』,讓別人有說話的權利和機會。他引穆勒的話抒懷,強調要『兼容並包,令眾口各伸其所欲言』。這無疑是科學的態度。在學術研究上,如果僅僅因爲不同意對方的批評意見,就千方百計『消滅』對方的聲音,那麼學術繁榮必然是一句空話。

之二,讀書須有疑。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錢先生讀書,充滿了懷疑精神。比如,王國維的學問影響甚著,錢先生不爲其聲名所動。他在【書王國維〖史記所謂古文說〗後】中認爲,王國維『古文訖於西京之末,尚非難識』的說法,是『矛盾無稽之談』;在【書王國維〖說文所謂古文說〗後】中認爲,王國維對許慎【說文】在解釋文字時『未嘗據鼎彝』的判斷,站不住腳,引經據典一一辯駁。又如,曾樸的【孽海花】本爲小說,不可當成信史來讀。錢先生特別較真,專門寫了【〖孽海花〗匡謬】【〖孽海花〗考信錄】兩文,翻出龔自珍年譜等資料,對不實之處詳加批駁。對待小說如此,遑論對學術文章的態度了。真可謂處處有疑、處處求真。

之三,讀書須動手。錢先生注重做筆記。『書籍不論今古,人物不問新舊;有書則讀,每讀必記。』(【後東塾讀書雜誌】)他告誡學生,要天天練習寫短文,『字句要簡,意思要盡,時間要快。篇幅最好百餘字,時間至多一點鐘』,如果堅持練習,『心思愈用愈出,筆機愈熟愈快,自然意到筆隨,詞無不達』。(【講筵余語】)對寫作之法,錢先生時有高論。比如,他指出,寫作歷史類文章,一要有依據,沒有依據,那就是杜撰;二要有剪裁,沒有剪裁,那只是材料的堆砌。(【致喆肫論史筆】)這種既注重讀、又看重寫的方法,有利於知識和資料的積累,也有利於文字水平的提高。

之四,讀書須勤奮。錢先生讀書甚爲勤懇,從他的讀書『日錄』來看,確是無日不在讀書。他指出,讀古人的文字,就是要『熟讀而強探,長吟而反覆』,『熟讀百遍,新意自生』。還把讀書比作下圍棋,『此譬如著棋的打譜。譜打得多,打得熟,自然棋子也總有一著兩著過人』。(【精忠柏石室文話】)勤爲萬事之基,但要實實在在做到並不容易。錢先生身體力行,手不釋卷,爲我們樹立了榜樣。僅一部【史記】,他就提出三種讀法,一爲研究義例讀,二爲研究文化讀,三爲研究文學讀,認爲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穫。(【〖史記〗之分析與綜合】)這種精深的讀書之法,沒有一種坐冷板凳的功夫是堅持不住的。

【後東塾讀書雜誌】內容深湛廣博,這裡抽取的,只是錢先生談到或踐行的一些讀書方法,而且僅爲其中很小一部分。這些方法非常樸素,甚至『古舊』,和如今流行的碎片化電子閱讀形成巨大反差。正因爲如此,它大概更能引起我們對當下流行閱讀方式的反思,爲我們的閱讀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借鑑。

【後東塾讀書雜誌】 錢基博 著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4-10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讀書三昧:論錢基博治學之法度與精神】

錢基博先生【後東塾讀書雜誌】所彰顯的治學之道,實爲傳統讀書法之現代詮釋。其"浩博無涯涘"的學術氣象,非徒恃記誦之功,實源於一套嚴謹的治學方法論體系,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學術胸襟與批判意識之辯證
錢氏"兼容並包"之說,實承漢儒"通儒"之志與清儒"實事求是"之精神。其引穆勒言論自由之說,恰與【漢書·藝文志】"九流之說"遙相呼應。然錢氏之包容絕非無原則的兼收,觀其批王國維【史記】古文說,可見"包容"與"存疑"實爲治學之一體兩面。這種既廣納百川又獨持己見的學術態度,深得【文心雕龍·知音】"凡操千曲而後曉聲"之三昧。

二、懷疑精神與實證功夫之統一
錢氏考辨【孽海花】之謬,實承乾嘉學派"無徵不信"的傳統。其辨章學術之法,尤重"本證"與"旁證"的結合:以龔自珍年譜證小說之訛,正合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實事求是,護惜古人之苦心"的考據準則。這種"疑而後辨,辨而後明"的讀書法,實爲對朱熹"讀書須有疑"說的生動實踐。

三、讀寫互濟的治學範式
錢氏"有書則讀,每讀必記"的主張,實發軔於顧炎武【日知錄】的札記傳統。其強調短文寫作訓練,暗合【文心雕龍·神思】"積學以儲寶"的創作觀。至若論史筆"依據"與"剪裁"二義,更可見章學誠【文史通義】"史德""史識"說的影響。這種讀寫相長的功夫,正是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現代詮釋。

四、勤勉精神與科學方法之融合
錢氏治學之勤,非徒"韋編三絕"式的苦讀,實爲方法論的自覺。其考據文章往往"一字之證,博及萬卷",這種"竭澤而漁"的功夫,既承鄭玄"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遺風,又具現代學術的規範意識。觀其科舉史研究,能於制度考辨中見思想流變,正是"由博返約"治學路徑的典範。

要之,錢基博讀書法之精髓,在於構建了"胸襟—方法—功夫"的三維體系。其價值不僅在於具體治學技巧,更在於彰顯了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轉型的某種可能路徑。今日學人若欲"入乎其中,出乎其外",錢氏之法度與精神,猶不失爲一劑良方。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8-1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書四要:從〖後東塾讀書雜誌〗窺治學門徑】

錢基博先生【後東塾讀書雜誌】一書,誠爲近代學術筆記之典範。其書貫通四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惟見先生學問之淵藪,更可窺其治學之精要。今就先生讀書之法,析爲四端,以明讀書得法之要義。

一曰包容:學術之公器,貴在兼聽
錢氏論學首重"兼容並包",此實承乾嘉學術之遺緒而參以西學之精神。其引穆勒之言申論學術自由,暗合【漢書·藝文志】"九流十家,相滅亦相生"之旨。昔鄭玄注經能兼采今古文,朱熹集注多存異說,皆深諳此道。今人讀書,每囿於門戶之見,或執一隅之說,此正如【論衡】所譏"各以所習爲是"。錢先生特標"有主張而毋爲把持",實爲對治學人偏執之病的良方。

二曰存疑:辨章之要義,在於求真
錢氏考辨王國維、曾樸諸作,盡顯"疑而後辨"的樸學精神。此道自王充【問孔】、劉知幾【疑古】一脈相承,至清代考據學而臻於極盛。其辨【孽海花】史實之誤,尤見乾嘉學派"實事求是"之遺風。然先生之疑非爲標新,每考一事必"博征其材,約守其例"(【文史通義】語),如駁王國維說必據鐘鼎銘文,證【孽海花】必稽龔自珍年譜,此正黃侃所言"疑事毋質,質而勿悻"之實證。

三曰勤筆:積累之樞機,繫於手錄
錢氏"有讀必記"之法,實本於古人"札記之功"。顧炎武【日知錄】、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皆由此成。其教學生"日作短文"之訓,尤得【文心雕龍】"積字成句,積句成章"之三昧。至若論史筆當重依據與剪裁,直承【史通】"博聞而擇善"之旨。昔人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錢氏更進一層,將閱讀、思考、寫作熔爲一爐,此乃樸學"由字通詞,由詞通道"工夫的具體呈現。

四曰篤行:學問之終的,歸於實踐
錢氏畢生著述等身,非徒坐而論道。其讀書必驗諸實踐,如考科舉制度則究其流變,論文史義例必施諸著述。此正【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完整呈現。觀其【版本通義】【經學通志】諸作,皆能由讀書得間而自成體系,非尋常餖飣之學可比。

昔張之洞【輶軒語】云:"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錢基博先生讀書之法,實爲傳統學術方法論的現代詮釋。其包容之胸懷得學術民主之真諦,存疑之精神承考據學派之衣缽,勤筆之習慣續樸學傳統之血脈,篤行之態度開學以致用之新境。今人慾窺讀書門徑,當於此四端深味而力行之,則庶幾可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之弊,而得"博觀約取""厚積薄發"之妙。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