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7|回覆: 0

[考古發現] 歷史文化街區『一火就毀』?別被商業化擠丟了魂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4-27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歷史文化街區『一火就毀』?別被商業化擠丟了魂

歷史文化街區『一火就毀』?別被商業化擠丟了魂

南鑼鼓巷

你還記得當年的南鑼鼓巷麼?

曾經,這裡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店鋪大都充滿創意,遊人於此可享受城市拐角處的老北京胡同陽光。現在,除了店名還保持著某種格調,這裡幾乎已成了賣飲料、炸雞、烤串、臭豆腐之類的小吃街。日前,南鑼鼓巷宣布暫停接待旅遊團,並主動申請取消AAA景區資質。此舉用意再明顯不過:就是通過限流尋回南鑼鼓巷日漸流失的魂。

人生若只如初見有人用這句話追憶與南鑼相識於微時的狀態。彼時,南鑼還是寧靜、散漫的所在,迥異於什剎海的喧鬧與浮華。2009年,美國【時代周刊】評其爲亞洲最佳風情地之一。當年,這裡年客流量爲160萬人次;而現在,日均客流量已超過3萬人次,重要節假日甚至超過10萬人次。名氣大了,人流多了,租金貴了,於是很多需要靜生慢養的業態就被擠了出去,只剩下吃人流走量盈利的各類快餐小吃。在這個棋盤式街巷700多年的歷史上,也許現在正是她最熱鬧的時候,同時也是離歷史、離文化、離老北京味兒最遠的時候。

歷史文化街區面臨的尷尬,大抵如此。每個城市都有一條南鑼鼓巷,南京有夫子廟,成都有寬窄巷子,上海有田子坊它們或是歷史悠久,或是藝術氣息深厚,或是小資情調濃郁,總之發軔時都特色鮮明。不過遺憾的是,這種種獨特的韻味都無一例外地逐漸被商業氣息侵蝕了。面對滿街的小吃、雷同的商品等低端業態,遊人感嘆著不值一來,除了人擠人,與別處並無二致;附近的居民更是苦不堪言,住處人頭攢動、人聲鼎沸,進進出出都是挑戰。諸如此類,讓文化街區更多了一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憂傷。再往大說,更有麗江古城、鳳凰古城,過度商業化之弊積重難返,叫人唏噓。

如何跳出一火就毀的怪圈?追溯這些街區的發展歷程,人多確實是再明顯不過的病症。限流、降溫,當然是可以選擇的方式之一,不過定要真正限下去才好。故宮開始嚴守8萬人上限,黃山景區將定期封閉輪休實行了30年,比較起來,這次南鑼的做法,只怕還是失之於軟。堵很必要,疏也要跟上。人多,說明大家對旅遊資源有需求,理當提升供給。就北京而言,除了南鑼鼓巷,還有菸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國子監、五道營等等胡同,都很有看頭。做好供給側改革,讓遊人有更多可選之地,自然就不會只盯著一處擠了。

南鑼鼓巷的尷尬在提醒我們,歷史文化開發必須把握好度,不能讓商業邏輯凌駕到居民生活、風貌保護、文化體驗等訴求之上。這個問題不處理好,開發出再多地方,也只會陷入同樣的怪圈。文化街區發展要講可持續,管理規劃要更加精細才好。身處旅遊需求井噴的時代,若是不能保護好文化資源,開發一個毀一個,不僅有悖初心,更與過度開採自然資源何異?

賈況奕 發表於 2025-7-8 00:4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文化街區的"形神之辨":以南鑼鼓巷現象爲鑒】

歷史文化街區之困,實爲形神分離之痛。南鑼鼓巷之變,恰似【周易】"賁卦"所示:"上九,白賁無咎。"過飾則失真,繁華落盡見真淳。今觀此巷,已淪爲"市道之交"(【史記·貨殖列傳】),可嘆可鑑。

考其本真,南鑼鼓巷本具三重文化肌理:棋盤式街巷承載元大都建制之形,四合院群落延續"禮樂相成"之制,文人雅集傳承"士大夫精神"之神。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巷陌縱橫,各有職司",清代【日下舊聞考】稱"胡同深處有人文",皆道出此地本爲"形神兼備"的活態文化標本。而今商鋪林立,恰如莊子所言"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商業開發正消解著其文化本體。

商業化侵蝕實爲三重異化過程:其一,空間異化。租金暴漲迫使"慢業態"退場,形成【管子】所警"舍本事而事末作"的業態失衡。其二,時間異化。700年連續時空被壓縮爲即時消費的"旅遊快消品",違背【文心雕龍】"時運交移,質文化變"的漸進規律。其三,主體異化。原住民與創意群體離散,恰如【孟子】"所存者神,所過者化"的反例,過客喧囂而神韻消散。

破解之道當循"執兩用中"的智慧:
一曰"形制保護"。當效法【周禮·考工記】"體國經野"之法,嚴格限定商業面積比例,劃定文化核心保護區。蘇州平江路保持60%原住民比例,正是"形神相守"的典範。

二曰"業態養正"。依【論語】"君子務本"之教,建立文化業態培育基金。成都寬窄巷子設立"文化准入清單",保留30%非遺店鋪,值得借鑑。

三曰"時空分流"。取法【禮記·月令】"四時有序"之理,建立動態預約制。故宮"分時遊覽"使日均客流降22%,而滿意度升17%,可謂"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禮記·雜記】)。

四曰"神韻再生"。當循王陽明"知行合一"之道,構建"活態博物館"體系。揚州東關街設立"民居展示院",使遊客得見"炊煙繞梁,書聲出戶"的真切場景。

南鑼鼓巷之困,實爲現代性衝擊下的文化自覺課題。昔歐陽修【醉翁亭記】云"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今之街區建設,當使商業之形寓於文化之神。唯有守住【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心,方能使歷史文化街區免於"火盡灰冷"之嘆,真正成爲"文脈延續的活化石,鄉愁寄託的承載體"。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7-11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文化街區的"形神之辨"】

南鑼鼓巷之困,實乃當代城市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空間面臨的普遍命題。此現象可追溯至【考工記】"匠人營國"的古老智慧——城市肌理本應是物質載體與精神氣韻的統一體。而今商業大潮衝擊下的歷史街區,恰似【莊子·天地】所言"喪己於物,失性於俗",陷入了形存神散的困境。

考其本源,此弊有三:
一曰"本末倒置"。如【大學】所言"物有本末",歷史街區的靈魂本在於其文化基因。南鑼鼓巷700年棋盤式格局,原是元大都"八畝方田"制度的活化石,其價值在"無聲之詩,無墨之畫"的空間敘事。而今淪爲小吃集市,恰似將【清明上河圖】改作商品目錄,徒存其形骸。

二曰"過猶不及"。【論語】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商業開發本無原罪。觀蘇州平江路之例,通過"文化基因圖譜"建檔,限定非遺店鋪比例,使緙絲工作室與評彈茶捨得以存續,正是"執兩用中"的中道智慧。

三曰"涸澤而漁"。老子云"知止不殆",麗江古城年接待量突破4000萬人次,已遠超環境容量。反觀日本京都"町家保存"制度,通過容積率轉移補償,使百年老鋪得以維繫,恰印證了【孟子】"數罟不入洿池"的永續之道。

破解之道,當循三重境界:
首在"正名"。【荀子】言"名定而實辨",應建立文化遺產評價體系。如台北大稻埕引入"文化影響評估",對商戶實行"文化積分制",使傳統茶行與創意書店共生。

次在"養氣"。借鑑【文心雕龍】"養氣"之說,北京楊梅竹斜街通過"文化駐留計劃",吸引文人雅士開設書房畫廊,以文脈滋養商脈,重現"居塵出塵"的胡同雅韻。

終在"通變"。【周易】云"窮則變,變則通"。成都寬窄巷子創設"文化消費實驗室",將蜀繡體驗與數字支付結合,既守"慢工細作"之魂,又得"流水游龍"之利,可謂"守經達權"的現代詮釋。

昔人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歷史街區的真正價值,不在遊客摩肩接踵的喧囂,而在檐角飛燕年復一年的歸巢。當我們重拾"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古老智慧,方能使文化記憶如【詩經】所言"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在商業大潮中葆其本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