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2|回復: 1

[文化觀點] 地名之争再发酵 学者恢复古徽州一府六县原貌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4-26 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地名之争再发酵 学者恢复古徽州一府六县原貌

地名之争再发酵 学者恢复古徽州一府六县原貌

资料图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人民日报〗最近刊文评徽州被黄山替代,呼吁重要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一石激起千层浪,绵延将近30年的黄山与徽州地名之争再次人声鼎沸。据人民日报官微进行的网络调查,支持黄山复名为徽州的网民占到70%以上。

1979年邓小平同志登临黄山,发出了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伟大号召,亲手掀开了黄山开发开放的历史篇章。1983年12月,撤销太平县,设立县级黄山市,以原太平县、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的行政区域和黄山管理局辖区为黄山市行政区域,由安徽省直接管辖。

1987年11月,在全国撤地改市大潮中,代管黄山县级市的徽州地区被撤销,设立地级黄山市,同时将县级黄山市更名为黄山区,徽州区也同时与之并列设立。此举当年被视为强化黄山的旅游品牌,发展安徽旅游,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1983年和1987年的两次更名错了吗?其实未必。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引起中央高层重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旅游业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知名度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如何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就变得非常迫切。名山大川是当时最受关注的旅游资源,黄山归来不看岳,选择享有盛名的黄山作为地级市的地名,应该是不难理解的选择,至今也具有合理性。

此后数年,相继有湖南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四川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云南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成为通过更名促进旅游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案例。黄山市旅游业有今日之业内地位乃至黄山市今日之格局,应该说都与黄山之名产生的导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持续将近30年的将黄山复名徽州的动议是不是就错了呢?当然也未必。毕竟徽文化是中国最有价值、最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特别是就地方特色建筑为代表的地面文化遗存而言,徽文化堪称无与伦比。比如,燕赵文化很有名,也有一些地下文物出土,文化典籍也可以大书特书,但在今天的燕赵大地其实看不到燕赵文化的物质形态和活化的生活场景;四川的古蜀文化无比灿烂,三星堆尤其震撼,但南宋以来特别是清代的四川民居与徽派民居显然不在一个层次。

如果有一个行政区域,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信息的徽州之名存世,作为徽文化的载体,成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本底,确实也是一件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功德无量的好事。

2016年4月17日早晨,在安徽皖南拍摄的黄山塔川晨雾景色。 视觉中国图

然而,黄山还是徽州?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却是一个两难选择,不能是简单的输赢之争。

众所周知,地名稳定性是地名识别性的基础,而且每次地名改动的经济、社会成本都很高,因此原则上地名不能轻率改动。美国两百年来行政区划基本没有调整,也没有更名。但纵观历史,我国行政区划调整非常频繁,地名变迁成为常态。即使徽州也只是始于北宋末年,古称新安、歙州。楚文化、闽文化、皖文化、吴文化、越文化也没有相应的行政地名作为载体。谁又是楚文化的合法代表?莫衷一是。

徽文化一定需要找一个形象代言人吗?徽州能否就作为一个文化地名而长期存在?何况从旅游资源角度最具徽州气质的婺源从民国开始已经划归江西,徽文化发源地的绩溪也早已隶属宣城,让现有的黄山市独占徽州之名,是否名副其实、有失公允?是否必然为未来类似刘邦故里、诸葛亮故里之争埋下隐患?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古村。 视觉中国图

在上个世纪末,我国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特别是撤地改市)、追求知名度发展旅游等诸多因素,曾经出现一哄而上、改名成风的现象,其中既有张家界市、香格里拉县等成功案例,也有湖北荆沙、襄樊等几大败笔。

21世纪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采取了几乎一刀切禁止改名的立场。如今即使理由再充分,要想获得有关部门批准也比登天还难。毫无疑问,这种一刀切也有问题,应该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改地名,又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品牌经济条件下,发挥改名的积极作用。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毋庸置疑,地名如同人名,不仅包含美好愿景、历史文化信息,还是地方品牌塑造与传播的基础,尽可能从选择一个有历史传承、美好寓意、良好口彩的好名字非常重要。比如,如果两个合并前的地方,其知名度势均力敌,可以按惯例各取一字组成新的地名,体现其历史沿革。但樊城的知名度无法与襄阳相提并论,沙市与荆州相比也是如此,因此当年取名襄樊、荆沙就是十足的败笔,后来恢复襄阳、荆州之名堪称求真务实之举。

然而,像由黄河冲积而成、因胜利油田开发而兴的新兴城市山东东营市,知名度奇低,如果更名为黄河口市,就很容易定位,迅速提升知名度,促进其以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理应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具体到黄山与徽州,之所以难解难分,却是因为黄山和徽州各有所长、旗鼓相当。除了争出一个此消彼长的短长,是否还有第三条道路呢?

在笔者看来,不仅可以排除两难,只要上升一个层面,完全可以做到各美其美、两全其美:其一,将本来就不属于古徽州的现有黄山市黄山区更名为县级黄山市,直属安徽省政府管辖,继续发挥黄山的品牌价值,创造新的地域文化,续写新的文化传奇;其二,将现有除黄山区之外的地级黄山市区域更名为徽州,同时将绩溪、婺源重新划归徽州,恢复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全貌,全面、深度保护古徽州这一我国最具价值的地方文化,使其在未来移动社会的文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虽然此招涉及行政区划调整,工程不免浩大,但借即将到来的全国省级行政区划调整之机,甚或为古徽州破一次例,让我们找到乡愁的载体,找到回家的文化之路,也千值万值!

济世 發表於 2025-5-13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徽州复名之文化义谛与历史辩证》

徽州地名之争,实乃文化自觉与时代诉求之辩证。徽州一府六县建制,自宋宣和三年(1121年)定名,八百载文脉相承,非仅地理称谓,实为文化共同体之精神标识。今议复名之事,当从三端审之:

一者,名实之辨。昔年易"徽"为"黄",乃改革开放初期"山水经济"思维使然。然徽州文化之价值,远超旅游经济维度。据《歙县志》载,明清两代徽州进士达2086人,现存古建遗存万余处,文书档案百万份,此等文化积淀,岂是单一景区名号可承载?《寄园寄所寄》云:"新安之富,不在田亩,而在典籍",正谓此也。

二者,文脉之续。徽州之名承载程朱阙里、新安理学、徽商精神三重文化基因。观西递、宏村之马头墙,非徒建筑样式,实为"贾而好儒"精神之物质呈现。戴震、胡适之学术脉络,更与徽州地名形成文化互文。若任地名湮没,恐致文化记忆断层,此顾炎武《日知录》所谓"名之不正,则言不顺"也。

三者,今古之衡。昔年张家界、九寨沟更名成功,因其本无深层历史负载。而徽州之特殊,恰如钱穆所言"地名即史书"。然复名非简单复古,当效法苏州姑苏区、西安长安区之例,探索"徽州市黄山区"的复合命名模式,既存文化根脉,又不损旅游标识。

吾辈当记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训,地名实为行走的典籍。建议采取"分步实施"之策:先强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法定地位,次推动"黄山市"与"徽州区"行政整合,终以全民公决定名。如此,既可避免"地名折腾"之讥,又能守护这方"东南邹鲁"的精神原乡。

至若"一生痴绝处"之叹,非独汤显祖个人情怀,实道出中华文明对文化原真性的永恒追寻。地名保护与经济发展,本非零和博弈,要在主政者有无"为往圣继绝学"的史识与担当耳。
朱卯 發表於 2025-6-23 19:1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地名沿革与文化传承之辩证关系——以徽州复名争议为例》

地名之争,非独今日之现象,实为古今文化认同与行政变迁之永恒命题。近日《人民日报》重提徽州复名之议,引发学界热议。余以为,此争议当从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双重维度审慎考量。

一、历史地名之文化价值
徽州之名,肇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一府六县"格局延续八百余载。其名承载着程朱理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商精神等文化基因,堪称"地域文化活化石"。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云:"徽州聚族而居,千年冢不动一抔土。"此语道出徽州文化积淀之深厚。今人所谓"无梦到徽州",实为对文化原乡的精神追慕。

二、行政更名之时代语境
1987年撤地设市更名黄山,实具特殊历史合理性。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尚属新兴产业,以名山效应带动区域发展,乃务实之选。观《黄山志》所载:"黄山三十六峰,峰峰削玉;二十四溪,溪溪悬瀑。"如此绝景,确需强势品牌助推。当时决策者取"黄山"而舍"徽州",犹如古人"因形命名"之智,符合"审时度势"的治理智慧。

三、名实之辨的当代启示
今日争议本质是文化符号与行政功能的错位。建议采取"双名并行"之策:行政建制保留"黄山市"以利旅游推广,同时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参照联合国"文化景观"保护理念,对古村落、方言、民俗等实施整体性保护。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强调:"地名之要,在存其魂而非固其形。"此语可为今鉴。

四、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与其执着于行政名称之争,不如着力构建"活态传承"机制。可借鉴绍兴"古城保护条例"经验,制定《徽州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参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模式,整合徽州文化要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效法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思路,打造数字徽州文化馆。

结语:
地名之争当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昔苏轼《超然台记》云:"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黄山与徽州,实乃一体两面。当代治理者当以文化自觉为经,以发展需求为纬,织就名实相副的现代治理图景。如此,则名胜得其彰,文脉得其传,岂不善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酉時|(大暑) 2025/7/22/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