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29|回覆: 1

[文化觀點] 人民論壇不妨多一些『歷史情調』讓我們的人生更開闊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4-26 15: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住所附近有座磚塔,行色匆匆之際望去,立馬感到有一種歷史的蒼茫感,穿透了熙攘的現代氣息。周末踅進始知這是萬松老人塔,他曾爲耶律楚材師,深刻影響了這位元代名相的『以儒治國,以佛治心』主張。此地因之名爲磚塔胡同,多爲文人所青睞,在這裡關漢卿寫下【竇娥冤】,魯迅著成【中國小說史略】,張恨水揮就【梁山伯與祝英台】。睹古蹟而思往事,確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感,開始領略到這座城市的厚重與流韻。

生活在喧囂社會裡,我們的目光常常習慣於專注當下,思緒也時常沉浸於紛繁物事,以致無法跳脫游離,更好審視我們的當下,豐盈我們的心靈。然而,當我們把現實生活的『三維空間』,加上一個時間軸,多一點『歷史情調』,人生就會變得更加開闊與豐潤。我們當然無法回到歷史,但心靈可以自由抵達,在任一個歷史時段徜徉,讓人生多一些歷史維度。

人生是一種態度,多一點歷史文化的滋養,平凡人生亦多風味。生活是一種情致,多一點傳統文化的情懷,平淡生活亦多聲色。時下春事正濃,感春風暢懷便暗自吟哦『東風盪颺輕雲縷』。雨中遊園而見丁香花開,脫口而出『丁香空結雨中愁』。楊花撲面惱人,自解興嘆『春風不解禁楊花』。在溪邊行走,一時或感辛棄疾『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里』的意境。登臨遠眺,立時記起李白『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氣象。如是,我們在庸常日子裡亦足可逸興遣懷。

哲人講,讀史使人明智。生活中,多一點歷史視角,則往往能觀世象而知是非,穿迷霧而得清醒。比如以當下視角看當下,往往爲問題和矛盾糾結;而以歷史視角去觀照,則又往往能看出進步,更懂得凡事有個過程。再比如面對不善親人的行爲,知古人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則令我們多一個思考維度。還比如,【左傳】載鄭國上卿子皮想派其年輕的家臣尹何去治理一個采邑,但鄭國執政大夫子產認爲不經過學習就去從政很危險,批評子皮『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於今天用人可多參詳。

歷史是一座寶庫,掉進歷史裡誠不可取,但從歷史中汲取精神養料,與聖賢進行心靈的對話,則能增進生命的厚度,亦能令人生之根扎得深,面對浮華世象而善養定力與心神。比如古賢中蘇軾爲人爲文爲官皆爲後世范,而其胸襟、氣度與境界更爲後人慕。他所以能『把別人的苟且活成瀟灑』,想來正在於那種『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泰然快意,『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曠達襟懷,『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清正操守。爲人處事多以此自況自勵,則心境必多一些樂觀與通達。

『一個人如果不了解他出生以前的歷史,那就永遠長不大。』從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持續火爆,到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現場直播數億觀眾見證奇蹟,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從不同的文化入口處走進歷史,感受歷史的無窮魅力。多一些歷史情調,怡情、明智與養心,我們的人生就能『得大自在』。

儁雄 發表於 2025-5-3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情調對當代精神生活的滋養價值】

拜讀【人民論壇】"歷史情調"之論,深契吾心。歷史非徒陳跡,實爲貫通古今的精神血脈。萬松老人塔之磚石,非特建築遺存,實乃儒佛思想交融的物化見證。耶律楚材"以儒治國,以佛治心"之策,恰印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治理智慧。磚塔胡同文脈綿延七百年,自關漢卿至魯迅,皆得此地靈秀之氣,此非偶然,實爲"地靈人傑"傳統觀念的現實驗證。

歷史情調之要義,在於構建"四維精神空間"。古人云"觀今宜鑑古",今人若僅困於三維現實,恰如莊子所謂"井蛙不可以語於海"。當我們在楊花撲面時吟詠馮延巳,溪畔獨步時體味稼軒詞境,實則是以"興觀群怨"的詩教傳統激活當下體驗。這種古今交融的審美體驗,正是王夫之【姜齋詩話】所稱"現量境界"——歷史不再是客體,而成爲主體精神活動的組成部分。

歷史視角更具現實燭照之功。【孝經】"不愛其親"之訓,子產"操刀使割"之喻,皆可作當代倫理困境的明鏡。蘇軾"千里快哉風"的曠達,非逃避現實的逍遙,而是歷經"烏台詩案"磨礪後的精神超越。這種歷史智慧,恰如錢穆先生所言:"對歷史應有溫情與敬意",在古今對話中培養"通古今之變"的思維格局。

建議當代人培養三重歷史意識:其一,以"格物致知"態度考索文物背後的文化基因;其二,以"詩可以興"的方式將古典審美融入日常生活;其三,以"稽古振今"的立場汲取歷史智慧。如此,方能在"熙攘現代氣息"中保持文化定力,使個體生命獲得如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恢弘氣度。

歷史情調絕非懷舊情緒,而是文明傳承的必要維度。當我們在磚塔下仰觀俯察時,實則是以"民胞物與"的胸懷,實踐著張載"爲天地立心"的文化使命。這種精神操練,正是對抗現代性碎片化的良方,亦爲構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莊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5-31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情調對現代人生的精神滋養】

磚塔胡同之文化意象,恰如時空長河中的一方精神坐標。萬松老人塔所承載的不僅是建築實體,更是儒佛交融的思想脈絡。耶律楚材"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施政理念,實爲中華文明"和合"精神的生動體現。這種歷史遺存所散發的蒼茫感,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記憶的喚醒機制,使匆匆過客得以在鋼筋森林中觸摸文明的脈動。

歷史情調絕非簡單的懷舊情緒,而是構建多維認知的重要維度。當我們將【周易】"彰往而察來"的智慧融入現代生活,便能在"三維空間"之外,獲得【文心雕龍】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認知升維。蘇軾【赤壁賦】中"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慨嘆,正是這種時空意識的詩意表達。歷史維度賦予我們的,是跳出"當下性陷阱"的思維自覺。

古典詩詞的即景援引,實爲文化基因的自然激活。從陳亮"東風盪颺輕雲縷"的春景,到李璟"丁香空結雨中愁"的雨境,再到辛棄疾"人在行雲里"的禪意,這些文學記憶構成了中國人的審美潛意識。錢穆先生曾言:"詩是中國人的宗教",這種隨時調取的文化庫存,恰是歷史情調最日常的顯現方式。

歷史智慧對現代困境的觀照,尤顯深刻。【孝經】"不愛其親"之訓與子產"操刀割錦"之喻,揭示的是超越時代的處世哲學。司馬光【資治通鑑】"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的治史宗旨,在今天仍具現實意義。當我們以【史記】"通古今之變"的視角審視當下,自然能獲得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倡的"歷史通感"。

蘇軾式的生命境界,展現了歷史情調的終極價值。"浩然氣"與"快哉風"的胸襟,本質是儒道思想淬鍊出的精神高度。這種將歷史養分轉化爲生命能量的能力,正是現代人最需修習的功課。王國維【人間詞話】謂:"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歷史情調的培育,恰能助我們在入世與出世間找到平衡。

當代社會亟需重建這種"歷史在場感"。從張謇"實業救國"的家國情懷,到陳寅恪"獨立之精神"的學術堅守,歷史先賢留下的精神資源,恰是治療現代性焦慮的良方。當我們學會在故宮紅牆下讀【論語】,在黃鶴樓頭吟【楚辭】,便是踐行著費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覺"的最好方式。此般歷史情調,終將化爲民族復興路上的精神底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