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9|回覆: 1

[國學觀點] 前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不懂傳統就無法理解世界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4-12 23: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前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不懂傳統就無法理解世界

前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不懂傳統就無法理解世界

提起台北故宮,你一定會想起朕知道了膠帶,而它的推出者,就是周功鑫。

從25歲入宮,周功鑫在台北故宮服務了近40年,2008年起出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開啟兩岸故宮合作交流序幕,2011年,促成元代曠世名畫【富春山居圖】時隔360年後再次合璧。

2012年,周功鑫退休,卻從博物館跨界到了出版,擔綱主編【中華文化故事圖說集】,這是一套爲青少年定製的傳統文化普及讀本,全套預計150本。與以往書籍不同的是,它不以傳播知識爲旨歸,全靠精美繪圖取勝,而每圖均有文物依據,並附以文物圖像及介紹。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套書其實是把博物館搬到了孩子們的書架上,讓他們能隨時體驗到博物之樂。

在全球化時代,致力於傳播傳統文化,是否是吃力不討好?在傳統與世界之間,我們該何去何從?

種種疑問,等待周功鑫的解答。

好書也是一座博物館

北青藝評:您大半生在博物館工作,爲何突然轉去做出版?

周功鑫:因爲好書和好博物館一樣,都可以看一輩子,都會對人的一生產生影響。

做好書和做博物館有相通之處,做書也要想,什麼樣的書人們才願讀,那顯然是圖像書。在我這套書中,很多是一個成語一本書,乍一看,都是平常要學的東西,有什麼稀奇?其實沒那麼簡單,過去我們學成語,只是表面介紹一下,這就浪費了成語,而這套書試圖將讀者帶回成語產生的時代,展現當時的衣食住行、器物紋飾,乃至生活習慣和生活美學,這就要有很深的考據。

這套書畫面中的每個器物,都要有文物依據,並標明它從哪裡出土、收藏在哪個博物館,以及延伸的知識,換言之,一本書就是一個情境式展覽。這樣一個個展覽看下來,讀者就能將整個中國古代史串聯起來。

北青藝評:也許一些家長會問,讓孩子了解這些,有何用處?

周功鑫:傳統文化沒有具體的用處,但它是靈感的來源,一個人對傳統文化認識越深,則創意就越豐富,創作上會有完全不同的表現。

沒有傳統,靈感何來?當然,傳統文化的價值在轉化,經過你的轉化,能讓別人看得懂、願意接受,這才有生命力,如果太拘泥了,固步自封,那也不會有前途。

不能一談傳統就是知識

北青藝評:今天一談傳統文化,就是一大堆要學習的知識,這讓不少人產生了逆反心理。

周功鑫:我們應該呈現古代中國人真實的生活,展示我們真實的傳統,那就是美,它具有豐富性和多元性,所以博大精深。

傳統文化本身是美的,是讓人愉悅的和有文化的,但美並非具體需要,把它硬性移植到當下,不經轉化,那就不會有未來。今天很多年輕人喜歡日式設計,恰恰就是因爲它很好地轉化了日本的傳統文化,在美的呈現上做得好。

我不明白爲什麼別的國家一談傳統,就是身體日用,而我們一談傳統,就只求知識性。其實,美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哪怕是服裝、家居,你也可以做得與眾不同。

我常說,假如你是一個設計師,那麼在服裝店裡同樣花100元,你選的也要和別人不一樣,因爲你應該懂得美在哪裡,你的素養必須到這裡才可以,否則你就不是好的設計師,你自己都穿不出美來,還怎麼設計?

美感本是人天然就有的,追求美,就與傳統文化有了溝通的可能,可如果把知識學習搞得太細化,人的精神就被擠壓到別的地方去了,則一個人的美感也會被抹煞,那麼也就喪失了理解傳統的可能。

總之,學國學,不能靠死記硬背,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的資產變成你的創意,這樣才是活的,才有生命力,而這,也是讓傳統文化生根的唯一辦法。

美育成就現代社會

北青藝評:您爲什麼特別強調美感?

周功鑫:席勒曾說過,美讓人獲得平衡。懂得美,你就會在物質與精神、傳統與現代、理性與感性等等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感,從而學會更好地去尊重人。一個人只有掌握了這種平衡,才能不急功近利,才能習得民主精神。此外,藝術精神的最高點在創作,而創作就需要思想的自由。

正因爲美感對現代人特別重要,蔡元培先生才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比如學音樂,一個人把琴練得再好,也不怎麼成樂,而在交響樂中,與其他樂器配合,就會取得好的效果,再比如學舞蹈,你要跟著別的角色出場,遵守先後次序。可見,美育本身就是一種訓練,教你懂得平衡、克制、尊重和不急功近利,而在此基礎上,現代社會才能平穩地運轉起來。

博物館就是爲大眾服務的

北青藝評:雖然美育很重要,但在大陸,一些博物館終年門前冷落,這怎麼辦?

周功鑫:具體情況我不太了解,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現象,那只能說明管理者缺乏專業度。設立博物館的最大目的是教育民眾,民眾不來,還要博物館做什麼?作爲管理者,你必須去研究,該用什麼辦法把大家吸引來。

其實很簡單:先從身邊的人做起。你總可以先想想,怎麼讓你所在社區的鄰居來吧?設計一些什麼活動,讓他們感興趣吧?如果你的活動做得好,他們爲什麼不來呢?現代人工作忙,來博物館參觀的以老年人和兒童爲主,但這也很好啊,我們就去想他們對什麼感興趣唄,真正爲他們服務好。

先把觀眾吸引來,然後再考慮如何讓他們受益,如果大家只是進來吹吹空調,那麼逛博物館就成了浪費時間,所以應該研究什麼能讓大家聽下去,讓大家形成來聽的習慣。博物館有很多專業知識,包括義工的培訓、展覽的方式等,需要專業人員來操作。

問題的關鍵,在於博物館人員是否足夠專業,能不能熱忱爲大眾服務,在認識上是否達到足夠高度。

有的博物館人員對辦展不感興趣,只想埋頭做自己的研究,可你要想想,不推廣,做出來的學問也是死的。

品位是國學的魂

北青藝評:不少家長更傾向於傳統的美感教育方法,比如背唐詩宋詞和古文等,而不是去逛博物館。

周功鑫:背書並不完全錯,但要看人,有的人過目不忘,有的人卻怎麼也不行,我們不能要求多數人去干少數人才能做到的事。對傳統文化,了解其中的意義即可,不一定要背。況且背書會鉗制人的思考,不如放大家獨立去想。

國學可以提升國民素養,幫助人們從傳統中吸取智慧,但在推廣方式上要有創意,只有大家願意去學,才能產生積極作用。

弘揚傳統文化,這是很多大人在這麼想,可小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他們中有的願意讀,有的不願意讀,對於後者,如果過於強迫,讓人倒了胃口,反而效果不好。

對於傳統文化,應以傳遞其精神爲主,讓孩子們看到其中的美,形成足以影響一生的品位,那就可以了。

父母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學習傳統的知識,其實那恰恰是很容易學的部分,真正難學的是傳統文化中那些生動的東西,是美學的訓練、欣賞力的提升,這就需要花點代價。

年輕人需真正學會捫心自問

北青藝評:對於傳播傳統文化,當下也存在著一些尖銳的批評之聲,認爲現代人應更多了解世界,不應戀棧於過去,不知您怎麼看?

周功鑫:不了解自己文化,對世界文化再了解,也是空的,反而容易產生偏差,讓人失去平衡感。當年台灣有很多像我一樣學外文專業的人,立志走向國際,那時如果有人問我們是什麼人,我們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人。然而,真正到國外走了一圈,看到外面的世界後,便都成爲傳統文化的積極支持者。

經歷了這一過程,才發現自己傳統文化的悠久博大,放著這麼巨大的一筆資產不去吸收,你又怎麼可能吸收好世界文化呢?任何民族,只有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了深入認識,再去學習外國文化,才能真正接受與運用,才能在交流中產生創意。

了解自己,方知別人的東西好到什麼程度,該吸收什麼地方,如何去提升,這樣才有生命力。

北青藝評:推廣傳統文化的方法有很多,爲何您選擇向青少年普及?

周功鑫:出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今天台灣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系統介紹,致使年輕人習慣於碎片式思考,導致自我膨脹、視野狹隘,由此引發種種社會問題。

我現在所做的工作,總得有人來做,這樣二三十年後,人們的見識、爲人、做法會和今天大不一樣,一個人各種文化都應該吸收一點,但不能截斷與過去的聯繫,我希望將來的年輕人能真正學會捫心自問,這對未來將產生巨大影響。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4-1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功鑫院長的文化傳承之道

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女士的職業生涯,展現了一位文化守護者從器物保管到精神傳承的升華歷程。其推動的"朕知道了"文創系列,實爲"以器載道"的現代實踐,將故宮典藏轉化爲生活美學,這正是【禮記】"致知在格物"的當代詮釋。

【中華文化故事圖說集】的編纂尤具深意。周院長採用"左圖右史"的傳統體例,每幅插圖皆以文物爲本,既承續了宋代【三才圖會】的圖譜傳統,又創新地運用現代視覺語言。這種"寓教於圖"的編纂理念,暗合孔子"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教育思想,通過審美體驗達成文化啟蒙。

面對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認同焦慮,周院長的實踐給出了明確答案:傳統不是封閉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智慧。她以博物館爲體、出版爲用,構建起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場域。正如【文心雕龍】所言"通變則久",真正的文化傳承,正在於這種創造性轉化的能力。從文物守護到文化傳播,周功鑫院長完成了從"器"到"道"的文化自覺,爲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存續發展提供了典範。
鳳傑 發表於 2025-7-7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傳統之根與世界之眼:論文化傳承的當代價值】

周功鑫女士從故宮博物院到出版領域的跨越,恰爲當代文化傳承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實踐範式。其主編【中華文化故事圖說集】的深層意義,實已超越普通出版物範疇,而構成一種"移動的文化基因庫"。這種將博物館教育轉化爲紙本情境的嘗試,本質上是對傳統文化傳播範式的創造性轉化。

考據精神與視覺敘事的結合,體現了"格物致知"的現代演繹。書中每個器物皆標註出土信息與館藏地,這種嚴謹態度承繼了乾嘉學派"無一字無來歷"的治學傳統。而通過圖像重構歷史情境的手法,則暗合【營造法式】"圖樣爲先"的營造智慧。這種"左圖右史"的編纂體例,既延續了明代【三才圖會】的圖文傳統,又融入了現代博物館學的展陳理念。

針對"傳統文化無用論"的質疑,需要辨明"用"之真義。莊子云"無用之用,是爲大用",傳統文化正如圍棋中的"厚勢",其價值不在即時兌換,而在爲創造力提供深層滋養。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強調"歷歷羅列於胸中",正是強調文化積累對藝術創造的基礎作用。周氏所言"靈感來源論",實與錢鍾書"化書卷見聞作吾性靈"的論述一脈相承。

當代文化傳播的困境,往往源於將傳統簡化爲知識點的灌輸。王陽明【傳習錄】有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傳統文化教育應當超越知識記憶,達到"體認"層面。周功鑫團隊通過生活美學的呈現,使成語不再是抽象教條,而成爲可觸摸的歷史現場,這種"即器明道"的方式,正是對"道器不離"傳統的當代詮釋。

在全球化語境中,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於"通變"智慧。【周易】強調"窮則變,變則通",傳統文化傳播既需保持"考據精神"的嚴謹性,又要具備"六經注我"的創造性。周氏團隊將博物館資源轉化爲青少年可理解的視覺語言,這種努力本身便是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傳統的突破性發展。

傳統與現代從非二元對立。正如陳寅恪所言"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周功鑫的實踐啟示我們:唯有深植文化根脈,方能真正具備世界眼光。當傳統文化成爲活化的精神資源而非僵化的知識標本,其當代價值自然顯現。這種"溫故而知新"的傳承之道,或許正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文化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五日申時| 2025/7/19/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