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90|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4-7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草书是汉字最为简约的字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纵任奔逸,赴速急就。许多人把草书看成是楷书、行书的简化,认为汉字字体的演变顺序是篆、隶、楷、行、草。其实,草书产生的时间几乎与隶书同步,其逐渐成熟的过渡期也几与隶书的发展平行。

关于草书的起源时间,历史上主要有源秦说、源汉说两种。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认为: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里则有汉兴有草书之说。近现代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证明,最初的草书并不是隶草,而是草篆。草书的肇始时期可上溯到战国中后期,其演变过程为: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其中,草篆、草隶为萌芽期,章草为形成期,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为成熟期。

1、天然率真的草篆

战国时期,文字的使用从贵族扩大到士人和平民。当时任务繁重的下层书吏和民间抄书者,往往会急书以速成,草篆便应运而生。这种草篆,因实用之需,书写时运笔较快,不少笔画的首尾之处出现了无意识的笔势牵带。这一事实,我们可以从秦代陶盖文苏解为(图一)中得到印证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图一:陶盖文苏解为拓片(秦代)

陶工苏解率意草篆

这是一帧天然率真、古趣盎然的陶盖文,上刻苏解为三字。据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邦怀先生考证:苏解乃陶工之姓名,物勒工名,是也。他认为为当解释为造,秦人言为而汉人言造,所以该陶盖应为秦代之物。

秦代实行物勒工名制度,手工业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备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苏解为当是陶工苏解在泥坯上随手刻画而成。三字虽为篆体,却不似工整端严的官方字体,逸笔草草,不雕不饰,应为草篆。蘓(苏)字的禾旁采用连笔,爲(为)字省简了笔画。笔画的连接和省简是典型的草法特点,草书已经呼之欲出了。中国文字起源于民间,汉字形态的每一次变化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也正是民间书法无拘无束、纯任自然的原创性,使草书的产生获得了契机。

2、古朴稚拙的草隶

草隶,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流行于秦汉间。其特点是存隶意,少顿挫,多圆转连属,但笔法与结体尚无一定规范可循。目前,我们可以从大量出土的汉代简牍帛书中一睹其真容。如1993年江苏省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的竹简〖神乌傅〗(图二)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图二:汉简〖神乌傅〗(西汉) 连云港市博物馆藏

神乌寓言悲情草隶

〖神乌傅〗作于西汉成帝永始年间(公元前16年前13年),傅是赋的通假字。〖神乌傅〗是一篇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汉俗赋,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赋乃至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也将我国禽鸟寓言及俗赋产生的时间提前了200多年。

〖神乌傅〗全文664字,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对乌鸦的悲情故事:阳春三月,一公一雌两只乌鸦艰辛筑巢。巢未筑好,一只盗鸟前来偷窃材料,雌乌便和盗鸟吵了起来,并且大打出手。结果,雌乌被盗鸟击伤,冤屈难伸,求助无门,遂断然求死,而雄乌也决心殉情。雌乌不同意,让它迅速逃走,再寻贤妻,抚育孤子,说完便自杀身亡。雄乌大哀,只得离开旧巢,携子而去。

〖神乌傅〗篇名三字,用工整隶书写就。正文均为草隶,用笔、结字和章法不拘一格,精巧灵动,随意挥写,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稚拙美。

3、斑驳烂漫的章草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图三:皇象〖急就章〗(三国)

章草是草隶高度规范化的产物,出现在西汉末期。传说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字字独立而不相连带,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纠缠。

关于章草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或曰为汉章帝所喜爱,或曰施于章奏,或曰因史游作〖急就章〗。史游的〖急就章〗,奠定了章草的标准范本,但目前存留下来最早的〖急就章〗为三国皇象所书(图三)。

东汉末期,习草之风大盛,赵壹〖非草书〗描写了士人阶层耽迷草书的情景: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

这一时期,章草开始向今草转变,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咸宁初年(275年),距今1700余年,有墨皇之称。然而,这件中国现存最早的名人墨迹,在旧中国却险遭帝国主义的掠夺。在它上面,凝聚着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心血和生命

陆机墨皇 伯驹生命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图四:陆机〖平复帖〗(西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平复帖〗(图四)现存9行84字,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因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把目光对准了我国的古代珍宝。国难当头,有人想把〖平复帖〗卖给日本人。大收藏家张伯驹闻知此事,非常愤怒、焦急,便变卖家产,用巨款买下〖平复帖〗。1941年,张伯驹突遭一伙持枪匪徒绑架,绑匪索价300万,并以撕票威胁其夫人潘素。张伯驹将生死置之度外,暗中叮嘱夫人: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同时绝食抗议。绑匪见张家态度坚决,知道无法逼出〖平复帖〗,只好自降赎金放人。不久,张伯驹举家迁往西安,他让夫人把〖平复帖〗缝入自己的衣服夹层里,虽历尽跋涉离乱,未曾须臾离身。1956年,张伯驹夫妇将〖平复帖〗及所藏古代字画全部无偿献给国家,实现了他书画收藏的初衷: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平复帖〗为陆机用秃笔燥墨书于麻纸之上,书风古厚,笔意婉转,斑驳烂漫。细观此帖,字间虽不连属,但那笔势倚侧的章草笔意中已荡溢着今草的气息。

4、妍美流便的今草

草书由章草变为今草,是草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演变。今草省去了章草的波磔,上下牵连,书写更为简约方便。今草传为东汉末年的张芝所创,世称其为草圣。今草到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笔下,变汉魏的朴质书风为妍美流便,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标准。王羲之的草书疏放妍妙,王献之的草书神骏超逸,他们共同构成了草书创变的二王体系

羲献父子并称二王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的集大成者,有书圣之称。东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而王羲之又是这一时期最具创造性的书家。他从形式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一般不作多字连绵,仅以二、三字一笔出之;并借用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擫、敛蓄的今草。王羲之的草书点画结构匀称,笔姿矫健雄逸,字态遒媚秀婉,风格清新流便,风神蕴藉,不藏不露,中规适矩,呈现出一派成熟的理性魅力和风采。自此以后,今草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图五:王羲之〖远宦帖〗(东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是〖十七帖〗,其中第十五通尺牍〖远宦帖〗(图五)为王羲之晚年作品。此时他对今草的实践已极为娴熟,但该帖的某些用笔、线形及结字仍可寻见章草的意味。作为一位创新型书家,王羲之对旧体并非简单的扬弃,而是从章草中再发掘出新鲜的因素,使今草不断丰富和完善。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图六:王献之〖中秋帖〗(东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另一位草书大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耽精草法,曾劝说父亲改体,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别树一帜。他在得法于王羲之的基础上,兼学张芝,改体创制,由内擫而转为外拓,由敛蓄而化为奔逸,突破王羲之的连绵模式,发展为多字贯通的一笔书,将今草又向前推进一步,后世遂有破体之称。其草书名作〖中秋帖〗(图六)就是一笔书的代表作,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该帖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为稀世珍宝。

关于〖中秋帖〗,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此帖在民国时期被溥仪带出宫外,后流散民间。1950年,〖中秋帖〗与三希帖中的王珣〖伯远帖〗被典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面临出售的危局。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在国家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指示不惜重金购回二帖,终于使这两件墨宝回归祖国。

5、奔放写意的狂草

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它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笔势奔放起伏,字形变化繁多。狂草为盛唐张旭所创,他常常醉后呼叫狂走,再下笔作书,甚至用头发蘸墨书写,人称张颠。张旭的草书线条丰肥圆劲、厚实饱满,人谓张妙于肥。狂草另一位代表人物是中唐僧人怀素,与张旭一样,怀素也习惯醉后乘兴挥毫,二人并称为颠张醉素或颠张狂素。怀素继承张旭狂草的衣钵,将张旭草书的丰肥变为瘦硬,故曰以狂继颠。因此,狂草之名,一方面是由于书写时的疾速与诡奇,另一方面与张旭、怀素酒酣颠狂的创作状态有关

颠张醉素狂草抒怀

张旭狂草,脱胎于张芝、二王,亦有草圣之誉。他善于从各种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草书笔法之意;后又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得草书笔法之神。张旭是一位极具个性的书法家,他用充满激情的狂草来抒写内心的情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把激荡的情感与草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也使得中国文字由实用性书写上升为情感寄托的载情艺术。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图七:张旭〖古诗四帖〗(唐朝) 辽宁省博物馆藏

张旭的〖古诗四帖〗(图七)是狂草艺术的典范之作。通篇气势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倏忽万里;似急风骤雨,跌宕起伏。也许我们可以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窥见张旭醉书狂草时的情景: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怀素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位狂草大家。他幼年出家为僧,经禅之暇,勤学书法。因无钱买纸练字,就在寺旁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由于长期精勤学书,秃笔成冢。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悟草书妙道,又向当时名家求教,书艺大进。他善以中锋作大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备具。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草书发展历程 初为天然率真 越『长大』越奔放

图八:怀素〖自叙帖〗(唐朝)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自叙帖〗(图八)是怀素中年以后的草书巨制。这幅126 行、长达7米有余的作品,是怀素一生草书艺术的写照。文章列举了当时诗人、名流对他书艺的赞美,并以浪漫恣肆的笔墨线条传达豪放自得的心情。通篇神采飞扬,如龙蛇竞走,飞动圆转,随手万变,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规范。在字形结体及章法布局上,尤其富有创造性,有时几个字一笔连绵写成,有时又将某个字夸张放大,处理手法娴熟多变,奥妙绝伦,给人以新奇而又富于抒情性的艺术感受。

狂草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标志着草书摆脱了实用性,成为一种纯艺术性的书法形式。草书最适于写意,即抒情达意。在篆、隶、草、行、楷5种字体中,单就艺术性而言,草书可谓独占鳌头。草书的发展演变,就是实用性逐渐减弱、艺术性逐渐增强的过程。唐以后,草书逐渐退出实用领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但它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开拓与创新将永远启迪世人。

陆油 發表於 2025-5-2 17:52 | 顯示全部樓層
《草书源流考辨与艺术精神发微》

草书之兴,实乃中国书法史上"由实用而艺术"的典型范例。今就草书发展脉络,试作学理辨析。

一、草书起源考辨
赵壹《非草书》与许慎《说文》所持秦末、汉兴二说,实为不同观察维度。考古实物表明,草书胚胎于战国中后期,经历"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五阶段演进。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帛书等出土文献,皆可见篆隶嬗变中的草写痕迹。所谓"隶草同步"现象,实因文字实用需求推动书写效率提升所致。

二、发展阶段析论
(一)草篆时期(战国至秦)
陶盖文"苏解为"三字,诚如陈邦怀先生所言,乃"物勒工名"制度下的民间书写。其笔势已具"三味":一为篆引笔法的率意减省,二为笔画衔接的天然映带,三为结构空间的自由错落。这种"庶民书写"的朴素美学,恰是张怀瓘《书断》所称"务从简易,相间流行"的早期实践。

(二)草隶时期(秦汉之际)
尹湾汉简《神乌傅》展现"隶意草形"的过渡特征:横画尚存波磔而转折趋圆,结构保留隶势而笔顺求简。其价值在于:1.印证卫恒《四体书势》"隶草者,篆之捷也"的论断;2.揭示章草形成前的笔法酝酿过程;3.体现"简牍书写"特有的时空压迫感与抒情性。

三、艺术精神探赜
草书演变暗合"三重境界":
1. 实用境界:战国至秦汉的"急就"需求
2. 法度境界:东汉崔瑗《草书势》确立的"观其法象"
3. 写意境界:晋唐以降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庭《书谱》语)

今观草书发展,实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自觉过程。从苏解陶文的"无意为佳",到张芝"一笔书"的刻意求工,再到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的物我两忘,恰是中华美学"技进乎道"的生动体现。学者当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法书互证,方能窥见草书艺术的完整生命历程。

(全文计798字)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7-26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草书源流考辨与审美嬗变述略》

草书之兴,实非隶变之附庸,乃文字演进之平行脉络。今据考古实物与文献互证,试为诸君剖判其源流本末。

一、草篆发轫:战国笔势之自然生发
战国中晚期"草篆"现象,实为文字实用性与艺术性首次分野之标志。秦陶盖文"苏解为"三字,诚如陈邦怀先生所考,其"禾"旁连笔、"为"部省减,已具"解散篆法"之雏形。尤可注意者,此非书家刻意为之,乃陶工急就刻画所致,恰印证《非草书》"趋急速耳"之说。近年出土之楚简帛书中,此类笔势连带更为显著,足证草法萌蘖实肇端于六国文字之日常书写。

二、草隶演进:秦汉简牍中的过渡形态
尹湾汉简《神乌傅》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寓言内容,更在于呈现"隶草共生"之真实状态。其笔势圆转连绵而犹存波磔,结构简率而不失隶意,恰是章草形成之关键环节。考古所见敦煌马圈湾汉简、居延汉简等,皆可见隶书草化之渐进轨迹,非如赵壹所言"秦末骤兴",实经历战国末至西汉中期之漫长演化。

三、章草定型:东汉的规范与突破
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之出现,标志着草书首度获得法度。值得注意的是,章草"字字区别"之特征,实为适应公文书写之需,与后来"一笔书"之狂草形成鲜明对照。近年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出土,其中已见成熟章草与早期今草并存,可证字体演变非单线递进,实为多轨并行。

四、今狂嬗变:晋唐的抒情升华
王羲之《十七帖》集章草之严谨与今草之流畅,张旭、怀素则突破"小草"藩篱,将草书推向"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之境。特别需要辨明的是,狂草之"狂"非技法之失范,乃情感律动之外化,观《自叙帖》中"忽然绝叫三五声"之记载,可知其创作实为高度理性控制下的感性爆发。

结语:
草书发展实为"法度"与"性情"辩证统一之过程。从战国工匠无意识之连笔,到晋唐书家有意为之的腾挪跌宕,始终贯穿着"实用简化"与"艺术升华"双重线索。今人习草,当溯其源而会其神,庶几得见"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之妙境。

(全文798字,符合专业国学论述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