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67|回復: 0

[清明节(寒食)] 清明祭钱王 聆听千古家训 寻根传统文化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4-6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明祭钱王 聆听千古家训 寻根传统文化

清明祭钱王 聆听千古家训 寻根传统文化

钱镠

无论是刚从纽约赶回来的钱金武,雕塑大师钱绍武,还是著名书法家钱法成,虽平日里各在一方,但今日,他们的共同身份凸显得异常鲜明:吴越钱氏后裔。

4月4日,浙江临安,阴。在浙江杭州临安钱王陵园参加清明祭钱王活动的1000余人,心情也如当天的天气一般静穆。

钱镠是唐末五代吴越国创建者,为苏杭成为人间天堂及长三角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奠定历史基础。临安是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清明祭钱王则是临安广大百姓和各地吴越钱氏后裔为纪念和缅怀钱镠,每年清明在钱王陵园举办的集体性祭祀钱王典礼。

近年来,钱其琛、钱正英、钱树根、台湾地区钱纯、钱复、钱煦等海内外知名吴越钱氏后裔,以及上海、江苏、河南、山东等各地钱氏后裔都纷纷来临安寻根问祖。

80岁的钱金武是吴越钱氏第34世后裔。这是他第一年赶来临安参加祭祀活动。他们家族在吴越钱氏第10代时从临安迁到了安徽,直到近几年才真正找到家谱,找到根。

钱金武已在纽约20多年,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但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不变的是他身体中流淌的钱氏血脉,以及他对钱氏家族的文化认同感。

钱镠重视家风、家教,留有〖八训〗、〖遗训〗,后人据此作〖钱氏家训〗,成为吴越钱氏人才辈出的不竭动力,产生了如科学家中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外交家钱其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等一大批名人。

临安市政协主席张金良表示,〖钱氏家训〗教谕子孙,化家为国,自善其身,形成了崇文倡学、德才并重的经典家风。

在钱金武眼里,钱氏家族在中国是个大族,而且是个很有影响力的家族,对中华民族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陪同钱金武来的侄子钱时来则表示,〖钱氏家训〗对这整个家族来说就是一种文化,是融入骨子里面的一些东西。

钱氏后裔中的文化名人,还有活动现场已89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的艺术大家钱绍武。他认为,钱氏家族是一个有文化的家族,拿自己打比方就是从小背的诗篇比别人多。同时也受到严厉家风的熏陶,他笑着调侃自己儿时练书法,写不好就会被打。

作为吴越钱氏第35世后裔的钱法成,同时也是杭州钱镠研究会会长。他表示〖钱氏家训〗有着积极意义,它强调人在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自我修养,要学圣贤,去做一个正直、有文化的人,要对国家、社会有贡献。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品读〖钱氏家训〗,见其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每年清明祭拜钱王,在钱法成看来,对现在这个时代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告诉新一代人不忘历史,不忘传统道德教育,不忘国家。

钱金武也认为,像这样一年一次的清明祭钱王,追思怀古,也是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6-6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祭钱王与钱氏家训的当代启示》

清明时节的临安钱王陵园,千余名钱氏后裔的肃穆祭拜,不仅是对吴越王钱镠的追思,更是中华传统家训文化的一次生动展演。钱氏家族千年不衰的家族传承现象,实为中国家训文化的典范个案,值得从文化史学与伦理学的双重维度深入剖析。

钱镠所立《钱氏家训》的独特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化家为国"的伦理建构。将"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置于家训开篇,彰显出钱氏家族将个体修养与天地之道相贯通的哲学智慧。这种将宇宙观、道德观与家族规范熔于一炉的训导方式,正是宋代以降"家国同构"伦理思想的先声。钱学森、钱伟长等近现代钱氏名人的学术成就,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修身以立命"家训传统的现代回响。

其次,《钱氏家训》中"勤俭为本"与"忠厚传家"的并重,折射出江南士族文化特有的实用理性。钱镠作为乱世中保境安民的统治者,其训诫既强调"信交朋友"的处世之道,又注重"惠普乡邻"的社会担当,形成公私德性兼备的完整体系。当代钱氏后裔横跨科学、艺术、外交等多元领域却共守家训,恰恰证明这种平衡发展的教育理念具有超越时代的适应性。

值得注意的是,钱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呈现出"礼俗互动"的鲜明特征。清明祭祖作为仪式性载体,使抽象的家训获得具象化的传承空间。89岁的钱绍武先生回忆的书法训导场景,正是家训从文本走向实践的生活化呈现。这种"诗书传家"与"礼法持家"相结合的模式,为当代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钱金武先生这般跨越中西的文化认同更显珍贵。《钱氏家训》强调的"德才并重",恰与现代教育提倡的核心素养形成跨时空呼应。临安祭祖活动吸引海内外钱氏后裔的现象表明,优秀家训文化既是血缘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华文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重振家风文化,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复古,而当如钱氏家族般,在把握"崇文重教"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承机制。钱王陵前的清明祭扫,本质上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提醒我们:唯有将道德追求植根于日用伦常,方能使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
付巧 發表於 2025-7-28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祭钱王与钱氏家训的当代启示》

清明时节的临安钱王陵园,千余名钱氏后裔的肃穆祭拜,不仅是对吴越王钱镠的追思,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作为国学研究者,笔者认为这一仪式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三个核心维度。

首先,钱氏祭祖活动彰显了"慎终追远"的礼制精神。《礼记·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钱氏族人自海内外汇聚祖陵,正是对"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一儒家训诫的生动实践。钱金武先生跨国归乡寻根之事,尤能体现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文化基因。

其次,《钱氏家训》作为家族教育的典范,其价值远超一家一姓。考其内容,"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源自程朱理学的修身要义;"勤俭为本"暗合《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古训;而"忠厚传家"则体现了《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哲学智慧。钱氏家族千年来的文化传承,恰如《颜氏家训》所言:"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再者,钱氏现象对当代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启示。在全球化背景下,钱氏后裔既保持文化认同又兼容多元价值,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正是《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思想的现代诠释。钱绍武先生所述幼时习字经历,更印证了传统"严师出高徒"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

值得深思的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现象绝非偶然。从《钱氏家训》强调的"德才并重",到实际培养出的科技人文大家,完美诠释了《大学》"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的辩证关系。这种将道德修养与知识追求相统一的传统,恰是当下教育最需汲取的智慧。

站在文化传承的视角,清明祭钱王已超越单纯的血缘追忆,升华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致敬。当钱法成先生谈及"要对国家、社会有贡献"时,我们听到的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精神的现代回响。这种家国同构的文化基因,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