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70|回复: 1

[思想启蒙] 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3-28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语大辞典》对“传统文化”的定义为:“一个民族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中,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中。如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

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是其在历史上各种物质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大集合”。文化传统却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与行动方式。文化传统,更多地属于形而上的,比如“孝悌”“忠勇”等。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就如一枚硬币,既有“A面”,也有“B面”,然而我们却很少去思考这样的基本常识。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其属性就如传统思维、传统经济、传统模式一样,应该是一个中性概念,既然是中性概念,就有一个“运用之道,存乎一心”的问题,不加辨别地将传统文化一股脑儿地引入校园,难免混淆视听,误人子弟。是的,我们的确曾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但这并不能成为今天盲目自信和自豪的根据,特别是在并不理想的教育现状中,对传统文化究竟是全盘吸收,顶礼膜拜,还是重新解构,焕发新姿,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 泰勒说:“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泰勒关于文化的阐述告诉我们,文化不仅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元素,更要紧的,它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这样的能力与习惯,自然是应该有所选择的,而不是简单地照单全收。那么是不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就应当“连同孩子与污水一起泼掉”呢?显然也没有那么简单。甄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勤恳 发表于 2020-7-25 07: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篇废话,毫无主见,连传统文化的定义都不能确定,也敢评国学经典的传承?
冯反珏 发表于 2025-7-24 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辩证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二者虽仅一字之差,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分野。传统文化是具象的历史积淀,是可见可触的物质载体与制度形式;而文化传统则是抽象的精神内核,是潜藏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二者犹如"器"与"道"的关系,传统文化为器,文化传统为道,器以载道,道以御器。

对待传统文化,当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审慎态度。孔子此言并非教人泥古不化,而是强调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疏六经,既恪守文本原意,又融入时代精神;宋代朱熹集注四书,既传承孔孟之道,又开创理学新局。这种"守正出新"的智慧,正是处理传统文化的圭臬。对于传统节日、礼仪规范等有形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存其形而得其神,如中秋赏月不必拘泥古礼,但求团圆之意;清明祭扫不必恪守旧制,重在追远之情。

文化传统的传承更需"返本开新"的智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思想精髓历经两千年淘洗,仍滋养着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孟子"民为贵"的政治伦理,庄子"逍遥游"的生命境界,荀子"化性起伪"的教育思想,这些文化基因需要以现代语境重新激活。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力的启示,都是文化传统现代转换的典范。值得注意的是,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应当剥离其封建礼教的外壳,提炼普世价值的内核。

当代传承面临三重困境:一是商业化导致的传统文化肤浅化,传统节庆沦为消费狂欢;二是意识形态化造成的文化传统僵化,将儒家思想简化为道德教条;三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使部分人陷入盲目复古或全盘西化的极端。破解之道在于建立"批判性继承"的机制:在教育领域,应当将经典阅读与批判思维结合,使青少年既能汲取传统智慧,又能保持独立思考;在文化传播中,应当避免简单化的"国学热",而要深入阐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内在联系。

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江河。我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传统的创造者。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当如园丁对待古树:既尊重其自然生长规律,又适时修剪扶正,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唯有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坚守本根的同时,不断吸纳时代活水,成就新的文化高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