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9|回覆: 0

[詩詞賞析] 尋蹤·王仁湘 御筵上的規矩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3-26 0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325_001

20160325_001

清宮紫光閣賜宴圖(局部)資料圖片

  人生而守禮,禮是社會行為規範。【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揭示了禮儀制度和風俗習慣始於飲食活動的道理。在社會化的飲食活動中,食禮逐漸形成,食禮在祭祀鬼神的活動中顯得莊嚴肅穆,在君臣老少的飲宴中顯得井井有條。最嚴謹的食禮往往出現在御筵上,與宴者要遵守很多的規矩。在古代宮廷筵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飲儀禮是非常認真的,有時顯得相當嚴肅,有的朝代帝王還曾專門下詔整肅,不容許隨便行事。

  漢代初年的一次禮制改革,主要便是圍繞宴禮進行的。劉邦即位後,群臣飲酒爭功,喝醉了就大呼小叫,甚至拔劍生事,他這個皇帝當得很不踏實。於是叔孫通請制為禮法,『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要讓皇帝的威嚴得到充分體現。叔孫通為儒者,本為秦時博士,後來歸降劉邦,仍然做他的博士。他所創製的一套諸侯王及大臣朝見皇帝的禮法,在君與臣之間劃出一條明顯的界線,由此形成的君臣觀念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叔孫通禮法的具體內容是:皇帝坐北高高在上,文官丞相排列殿東,而列侯諸將排列殿西,兩相對面,文武百官『莫不振恐肅敬』。飲酒有酒法,陪侍皇帝飲酒的人,『坐殿上皆伏仰首,以尊卑次起上壽』。在一旁還有專事糾察的御史,發現有不按禮儀行動的人,馬上要攆出宴會場所。如此一來,『競朝置酒,無敢喧譁失禮者』,樂得劉邦連聲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他當即提升叔孫通為太常,並『賜金五百斤』,以示褒獎。

  受過朝廷筵宴這種嚴肅氣氛感染的朝臣,有時甚至還把這謹嚴的朝儀帶到家庭生活中。漢代上大夫石奮,年老退休在家,遇到皇帝『賜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食,如在上前。』在家裡享用皇上的賜食,就像在皇上面前一樣,恭恭敬敬,不敢造次。像石奮這樣謹守禮法的朝臣,可能還有不少,而相反者亦不在少數,害得皇帝們也有寢食不安的時候,有時免不了親自過問一下。例如【宋史·禮志十九】便提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曾令有司『申舉十五條』,對朝官上朝失禮行為進行了批評,其中就提及『廊下食行坐失儀』之事,並聲明對再犯者要進行嚴厲懲處:那些吃朝廷免費午餐的官員如果太放肆,就要罰扣薪俸一個月,如果經過提醒還不改正,還有降職的可能。當然,朝中散漫現象不會因一兩次整肅而完全消失,還得三令五申,不斷敲警鐘。所以十多年後,宋真宗親自下詔批評朝中筵宴儀容不端的現象,事見【宋史·禮志十六】的記述:規定正式的宴會,令御史台預定位次,與宴者不得喧譁,還要派專人在宴會上巡視。在朝中參加一次宴會,在如此嚴密的監視下飲酒吃肉,確實很不自在。這時的禮與法已等同起來,不遵禮即是違法,誰都會知道還是謹慎為妙。

  朝中筵宴,預宴者動輒成百上千,免不了會生出一些混亂,所以組織管理顯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關這方面的記載並不太多,我們可以由【明會典】上讀到相關的文字,可以想見古代的一般情形。如『諸宴通例』提到,明代朝中在宴會之先,禮部通知各衙門開具與宴官員職名,畫好座次圖懸掛在長安門示眾。開宴時還要寫職銜姓名,貼注席桌上。一般官員要等待大臣就座後,方許依次照名就席,不得預先入座。

  我們現在的大型宴會,則是在請柬上註明應邀者的姓名和席位號碼,簡單明了。與宴者只要按照席號入座,一般是不會發生差錯的。

長弓射太陽 發表於 2025-6-30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紫光閣賜宴圖所見清代宮廷食禮之流變】

王仁湘先生【御筵上的規矩】一文,以叔孫通制禮為切入點,深刻揭示了宮廷宴飲禮儀的政治象徵意義。今觀清宮【紫光閣賜宴圖】局部,猶可窺見兩千餘年禮制傳統在清代宮廷的嬗變軌跡。

一、禮制本源與政治隱喻
【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之說,實為禮制人類學之先聲。漢代叔孫通"采古禮與秦儀"所創朝宴制度,其核心在於通過空間秩序建構權力差序:北面君臨的帝王軸線、東西分列的文武班序,形成"振恐肅敬"的規訓場域。這種"以筵宴正朝綱"的實踐,恰如【周禮·春官】所言"以儀辨等,則民不越",將飲食行為轉化為權力展演的儀式劇場。

二、清代宮廷食禮的範式轉換
紫光閣賜宴作為清代"滿漢合璧"禮制的典型,其規制較漢代已有三重演進:
1. 空間維度上,繼承"北面為尊"古制而融入八旗方位文化,如乾隆朝【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載"鑲黃旗居北,依五行相生列位";
2. 儀軌程序上,結合蒙古"詐馬宴"與漢族九拜禮,形成"進饌-獻爵-謝恩"的複合流程,見載於【大清會典】卷七十三;
3. 器用制度上,嚴格遵循"金器御前,銀器殿下"的材質等差,恰與考古所見漢代"君黃金,臣青銅"的鼎簋制度遙相呼應。

三、禮法實踐中的張力
宋代"廊下食"失儀案與漢代石奮"伏食"的極端守禮,折射出禮制理想與現實執行的永恆矛盾。清代通過【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建立彈性管控機制:
對宗室王公採用"降座次"等象徵性懲戒
對蒙古王公則適當保留"手把肉"等民族食俗
這種"禮有經權"的智慧,正是【禮記·曲禮】"禮從宜,使從俗"原則的生動體現。

御筵規矩的本質,實為通過飲食行為建構政治認同的符號系統。從漢代"拔劍爭功"到清代"賜茶謝恩",食禮的演進恰似一部微縮的中國政治文明史。今人觀【紫光閣賜宴圖】,當思"器以藏禮"之深意,方能真正理解王仁湘先生所言"規矩"背後的文化密碼。

(全文798字)
楊垂 發表於 2025-7-12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御筵禮制考:從叔孫通定製到宋代廊食之儀的禮秩嬗變】

王仁湘先生【御筵上的規矩】一文,以紫光閣賜宴圖為引,揭示了宮廷食禮作為政治秩序具象化的深刻內涵。筆者試以禮制流變為脈絡,補證數端。

一、漢制奠基:叔孫通"朝位法"的政治隱喻
【史記·叔孫通列傳】所載高祖七年(前200年)定朝儀事,實為周秦禮制的重要轉捩。其"殿東文官、殿西武列"的方位設計,暗合【周禮·夏官】"左文右武"之制,卻以空間秩序強化了皇權中心性。值得注意的是,【漢書·禮樂志】載此次改革"頗采古禮與秦儀",其中"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的監督機制,實為秦代"殿中執法"制度的延續,可見漢初禮制實為周制理想與秦制實踐的複合體。

二、唐宋嬗變:廊食制度與皇權調控
宋代廊下食制度源自唐【開元禮】"常參官廊下就食"之制,至淳化三年(992年)太宗頒【誡飭群臣御筵失儀詔】,其十五條禁令中特別強調"食訖不得輒相過從",實為對唐代"廊下聯床"舊習的革除。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嚴飭朝會班序詔】更將"執笏不端"與"食器相擊"同列失儀,可見飲食禮儀已與朝儀完全整合。這種將日常飲食納入監察體系的做法,較之漢代"御史舉非儀"更為制度化。

三、禮器與禮意:清宮賜宴的空間政治學
紫光閣賜宴圖中呈現的"分席列坐"制式,實為滿漢禮俗融合的產物。【大清會典】載乾隆朝定製:"蒙古王公設矮桌於左,漢官列席於右",這種以建築空間重構政治秩序的實踐,與漢代"東西分列"制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御筵中"奉爵有式,進退有度"的規範,通過【皇朝禮器圖式】的器物規製得以物化,使禮制精神具象於飲食器用之中。

要之,御筵禮制的演變軌跡,實為傳統中國"禮刑合一"治理思想的微觀呈現。從叔孫通"引禮入法"到宋代"以敕代律",食禮的規範化過程始終伴隨着皇權對官僚體系的形塑。王先生文中揭示的"飲食活動中的權力規訓",恰是理解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一把鑰匙。這種通過日常儀節建構權威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治史者深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