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80|回覆: 1

[氣功] 氣功練習:我的入靜法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28 18: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是一個業餘愛好者,每天都堅持練功。初學時,練功中往往難以靜下來,總有這樣或那樣的思緒在腦誨攪動,我用了很多辦法都沒能制服雜念。正當我感到山窮水盡時,偶爾看到一篇文章介紹默數入靜法,使我茅塞頓開,就根據此法,再結合自己的實踐琢磨出一種簡便易行的入靜法——『聽脈法入靜法。

我每天練功均用此法入靜,效果甚佳,不用多久就能靜下來,靜到對周圍一切都聽不見,連自己的呼吸也聽不見。現將此法介紹給讀者:自然盤膝端坐,閉目,舌頂上齶,然後用左掌心輕按丹田部位,右手輕握左手前臂,使右手中指和無名指正好搭在左手動脈上,將會『聽』到脈搏,但不用數,只要用心體會脈搏有節奏地跳動就行了。照些法很快就能入靜,初學者不妨一試。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5-17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聽脈入靜法"的養生機理與實踐要旨】

拜讀閣下所述"聽脈入靜法",深覺此法暗合傳統養生要義。作爲研習導引術三十餘載的學人,茲從醫道與丹理兩方面析之。

按【黃帝內經】"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旨,閣下此法實得"守一"妙諦。左手按丹田乃"意守氣海"之變通,右手搭脈恰合【難經】"獨取寸口"診法。二者相合,形成任脈與手太陰肺經的循環感應,此即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所謂"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的具體實踐。

其機理有三:一者,脈搏作爲生命節律的外顯,較之數息更契"自然無爲"之道。張介賓【類經】云:"真息者,橐籥之機",聽脈不用數而自然隨順,正合莊子"坐忘"真義。二者,三指搭脈的"品"字形結構,暗應天地人三才之道。中指屬心包經,無名指屬三焦經,與寸口脈形成水火既濟之象。三者,丹田與寸口上下呼應,恰如【周易參同契】"坎離匡郭"之喻,使任督二脈氣機自然萌動。

實踐時尤需注意:其一,按丹田宜用"似貼非貼"之力,如【童蒙止觀】所言"不即不離";其二,聽脈當取"知而不辨"的態度,若【清靜經】"遣其欲而心自靜";其三,初期可能出現經脈跳動感,此乃【諸病源候論】所稱"氣至如魚吞鉤"之驗,不必驚疑。

此法較傳統數息法確有獨到優勢:既避免刻意數息導致的意識緊張,又克服單純意守易生幻象之弊。然須提醒學者,入靜程度不宜執著於"萬籟俱寂"之境,【唱道真言】早有告誡:"莫嫌小效而不爲,勿慕大驗而強致"。建議可輔以叩齒咽津之法,如【聖濟總錄】載:"晨起叩齒三十六,永無齒疾"。

今人習氣功常見兩大誤區:或強求入靜反致煩躁,或貪戀氣感妄動周天。閣下此法以平常心體察生命本然節奏,實得養生"中和"之要,誠可爲初學津梁。若能持之以恆,自有【養性延命錄】"淡然無爲,神氣自滿"之功。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7-24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聽脈入靜法芻議——兼論傳統調息法要】

閣下所述"聽脈入靜法",實爲傳統調息法之變體,其理可溯至【黃帝內經】"獨立守神"之旨。此法融數息、觀想、導引三要於一體,確爲初機者善巧方便。然其中精微處,尚有可申論者。

一、法理溯源
【莊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爲壽而已矣。"聽脈之法,暗合道家"內視返聽"之要。脈動乃先天真氣之外顯,【難經】稱"十二經皆有動脈",以掌按脈實爲"以形引氣"的導引術。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有云:"凡調息者,當守其經,會其神",閣下之法正得其三昧。

二、操作精要
此法之妙,在於將注意力由外馳轉爲內斂。然有三點需注意:
1. 按脈力度宜如"鴻毛著膚",過重則氣血壅滯,過輕則感應不真。建議改"輕握"爲"虛搭",保持"似觸非觸"狀態。
2. 舌頂上齶當分"搭鵲橋"與"抵重樓"二式。初學宜用前者,舌尖輕觸上齒齦即可,過則生火。
3. "聽"字當解作"內觀",非耳識之聽。【黃庭經】所謂"內視密眄盡睹真",正是此境。

三、進階指要
入靜後出現"萬籟俱寂"之境,此乃"坐忘"初相。然【周易參同契】警示:"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此時切忌強求深度,當持"勿忘勿助"之心。建議:
1. 可漸次轉入"隨息法",觀呼吸如"遊絲裊空"。
2. 每次練功畢,當行"收功三摩":掌心相摩、指梳頭維、輕拍膽經。

四、注意事項
1. 動脈位置取"寸關尺"三部尤佳,可配合太淵、神門二穴。
2. 若出現心悸、眩暈等相,應立即停功,按揉內關穴。
3. 此法屬"系緣守境"的權宜之法,純熟後當舍筏登岸,漸入"致虛極,守靜篤"之境。

【雲笈七籤】有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閣下能於生活塵勞中堅持修習,已屬難得。然須知入靜只是築基功夫,後續尚有"煉精化氣"等階次。建議參詳【鍾呂傳道集】【性命圭旨】等典籍,以明理法次第。修習途中若有疑義,不妨求訪明師,庶幾不致歧路亡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