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44|回覆: 2

[醫藥臨床] 【臨證指南醫案】:濕熱治肺葉案解讀(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5-1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葉案】:

    王二十 酒肉之濕助熱,內蒸釀痰,阻塞氣分。不飢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論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氣化也。

    杏仁 栝蔞皮 白蔻仁 飛滑石 半夏 厚朴

    解讀:

    過食酒肉,痰濁濕熱內生內阻自也必然。中焦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痰濁濕熱內阻中焦,三焦氣機不暢,升降窒塞,則不飢不食、便溺不爽也是必然。治療當清化痰濁濕熱,升脾降胃,恢復三焦氣機升降。為什麼案中『先論上焦』,而不是『先論中焦』?

    酒肉之傷人,當是日積月累之功。酒肉之濕助熱,內蒸釀痰,阻塞氣機,當有一個時間積累因素,當有一個有隱到顯、由輕到重過程,應該是逐步形成一個痰濁濕熱體質。在此基礎上,因不飢不食、便溺不爽就診。而誘發或加重不飢不食、便溺不爽促使其就診者,不應該僅僅是痰濁濕熱中阻,應該有其他因素,較多見者是『外感』。

    也就是說,本案極可能是在內傷基礎上的外感病。只是在內傷基礎上外感徵象不顯。於是,開手之方先治肺。治肺的優點在於:一是不易留邪或引邪滌入;二是有助於三焦氣機的暢行,至少可以先使小便暢行。

    本案的高明之處在於『先論上焦』。

    當然,治肺只可暫用,無論取效多少,下一步治療重心必然是中焦。

    用藥上,仍以杏仁宣降肺氣為主,合用白蔻仁、半夏、厚朴化濕利氣,栝蔞皮寬胸利氣化痰,滑石利濕清熱。

    值得注意的是,方中半夏導胃氣下行,厚朴導大腸之氣下行,與杏仁相合,可導三焦氣機下行。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案中大便不爽,而方中並沒有使用全瓜蔞或瓜蔞仁伍厚朴通達腑氣,而是選用瓜蔞皮。可見,用方者着眼點仍在於肺氣上。

    『肺主一身之氣』,【臨證指南醫案】中反覆提及。但後世對這句話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或問:本案直治中焦,兼顧上下焦是否可行?

    答:臨床上,類似本案者很多時候都是從治療中焦入手的,也可以見效,也可以收功。但是,中醫臨證有高下之分。治中焦前先治上焦,分步走而先後有序,遠期療效會更好。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5-10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治肺葉案再詮——兼論三焦辨治次第】

葉氏此案以"先論上焦"為綱,實寓深意。蓋酒肉釀濕生熱,雖病機顯於中焦,然治肺實為截斷傳變之要着。今就經義與臨床實踐,再作申論。

一、治肺乃三焦調控樞機
【素問·靈蘭秘典論】明言"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葉案特重"肺主一身之氣化",非獨指呼吸之氣,實含三焦氣化之樞。觀方中杏仁、瓜蔞皮配伍,暗合"輕苦微辛"法度:杏仁苦泄辛開,能宣能降;瓜蔞皮寬胸而不傷正,較之全瓜蔞,更合"治上焦如羽"之旨。滑石配半夏,乃取"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妙,使濕熱從水道而解。

二、次第療法暗合病傳規律
葉氏"先上後中"之序,實本【內經】"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原則。酒肉積濕雖成於中焦,然氣機壅滯必先犯上。肺為華蓋,主宣發肅降,其氣一通,則中焦痰濕得以外達。後世薛生白【濕熱病篇】治濕熱證"始惡寒,後但熱不寒",亦首用藿香、佩蘭等輕清之品,與此案異曲同工。

三、方藥配伍彰顯氣機升降
白蔻仁醒脾化濕,半夏和胃降逆,厚朴除滿導滯,三藥共調中焦。然葉氏以杏仁為君,正取"提壺揭蓋"之意。現代研究顯示,杏仁所含苦杏仁苷可調節呼吸道黏液分泌,此即傳統"宣肺以化痰"之科學印證。更妙在不用瓜蔞仁而取瓜蔞皮,既避潤下之弊,又存"肺與大腸相表裏"之機。

四、臨證啟示
1. 體質與病機互參:痰濕體質者外感,往往表證不顯而裏證突出,此時治肺實為"治病求本"。
2. 氣化優先原則:凡三焦壅滯之證,當首察肺氣宣降是否得宜,此即張景岳所謂"治痰先治氣"之真諦。
3. 時序治療學:葉氏"暫治肺-轉治脾"的分步策略,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動態辨證觀。

或謂直治中焦亦能取效,然未得"先表後裏"之奧義。譬若疏浚河道,必先通其上源,若徒挖中游淤泥,終非長久之計。葉氏此案,非但示人以法,更示人以思辨之道,學者當於此處着眼。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5-15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治肺葉案再詮——兼論三焦辨治次第】

葉案此則濕熱治肺之案,實蘊三焦氣化樞機之妙。酒肉釀濕助熱,痰阻氣分,表面見不飢不食、二便不利之候,葉氏獨闢蹊徑,首治上焦,其理法可析為三:

一、肺為氣化之先導
【素問·六節藏象論】言"肺者,氣之本",葉天士深諳"肺主一身之氣化"之要義。痰濕阻滯三焦,雖症現中焦痞滿,然氣機窒塞之根,實關乎肺失宣肅。杏仁、瓜蔞皮輕清走上,非但開肺氣之鬱閉,更似提壺揭蓋,俾上竅開則下竅自通。此正合吳鞠通"治上焦如羽"之旨,較直攻中焦更合"輕可去實"之妙。

二、病機層次之辨
細究案中"先論上焦"之策,實含病傳深淺之辨。酒肉積濕非旦夕所成,患者既成痰濁體質,復因外邪引動(如案中未顯之"隱感"),此時若徑治中焦,恐痰濕與藥餌糾纏。葉氏先以杏仁、滑石等宣通上焦,既避開門逐盜之弊,又通過利小便分消濕濁,為後續調理廓清道路。此即【內經】"其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活用。

三、方藥升降之巧
方中半夏、厚朴降胃通腸,看似治中,實與杏仁之宣肺構成"提壺揭蓋"與"釜底抽薪"的立體氣化網絡。尤妙在棄瓜蔞仁而取瓜蔞皮,既化痰又不致峻瀉傷正,更突顯"治肺為要"的初心。白蔻仁芳化中焦而兼醒脾,滑石利濕導熱下行,諸藥相伍,實寓三焦分消之意於輕靈方寸間。

臨證啟示
後世或疑直治中焦可否?須知葉氏此案精義,正在於把握"病機時序"與"臟腑相關"。先宣肺氣,非但解當前氣窒,更為中焦運化創造"氣行濕化"的條件。若囿於"見脾治脾",恐犯實實之戒。葉氏曾言"上下交病治其中",然本案特示"上中互根"之變通,正是【內經】"治病必求於本"的鮮活註腳。

要之,此案非獨濕熱證治範本,更是中醫整體觀與辨證次第的完美詮釋。學者當於此體會"肺為華蓋"的深意,方能於臨證中善調氣化之樞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