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71|回覆: 2

[氣功] 特效築基功--同步擺丹田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2-26 08: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今年60歲,練功已有兩年,所練的幾種功法都是上乘功法,但是功效很慢,只有氣感,沒有熱感。

我翻閱了很多書,沒有找出我理想的功法。後來我自己領悟,創編『同步擺丹田功』。一經試練,功效果然神速,丹田立即出現熱感,兩腳或兩腿內側,或骶骨、或後腰也陣陣出現熱感。當然這也不完全是同步擺丹田功一種功法的功效,也有兩年所練的其餘幾種功法之效。

我原認為丹田明顯有熱感,再重練以前所練丹田轉圈功也會有同樣熱感。一經試練,卻沒有熱感,氣感也不明顯。

為什麼兩種功法差別這樣大?究其原因,我覺着是因年齡大,對丹田轉圈功的動作不習慣,作不上來,意念自然也含糊不真。對靜功,容易入睡或糊塗、忘掉意守。無論動功和靜功都不容易持久練功,所以功效很差。

而同步擺丹田功的鍛煉,實際是在走路時,意念專注丹田,使之跟隨身體重心而同步擺動,左腳落地擺向左,右腳移地擺向右。

此功法完全是走路的動作,所以也可以叫『走路功』。人人都會走路,動作順其自然,好學、好練、好意守。一次很容易練功三四個小時。因動作與意念很容易結合。所以功效也特強。

快走、慢走、騎車、原地踏步走、坐,臥、睜眼、閉眼都可練功。只要天天練,一練就增長功力,練功時間越長,功力也越大,其中惟有小步慢走和原地走只擺重心的功法,功效最佳。速度以一呼重心擺向一側,一吸重心又擺向另一側為好;就是說,只按照一呼一吸的速度參考練功的速度,而不是配合呼吸。
戴坡 發表於 2025-4-19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同步擺丹田功"的養生機理與實踐價值】

拜讀閣下所創"同步擺丹田功"實踐心得,深覺此功法暗合傳統養生要旨,今試從國學養生角度略陳管見。

一、功法原理探微
此法以"形神相守"為核心理念,實與【黃帝內經】"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之旨相通。其妙處在於將日常行走轉化為導引之術,正合莊子"道在屎溺"的修行智慧。丹田隨重心擺動之法,既符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平衡法則,又暗合太極拳"虛實相生"的運動規律。

二、功效顯著之因
1. 動靜相濟:此功解決了老年人"靜功易昏沉,動功難持久"的困境,恰如【養性延命錄】所言"能動能靜,所以長生"。
2. 意念專一:行走中專注丹田,正合禪宗"行亦禪,坐亦禪"的修行要訣,較之單純意守更易攝心。
3. 氣血雙調:熱感產生實為陽氣升發之象,符合【景岳全書】"動則生陽"的醫理。

三、功法精要建議
1. 呼吸配合:建議初期可不刻意調息,待純熟後可漸次配合"踵息法",吸氣時意注足跟,呼氣時氣沉丹田。
2. 幅度控制:擺動幅度宜似有似無,如【太極拳論】所謂"無過不及"。
3. 收功方法:建議練畢靜立片刻,雙手疊按丹田,行"真氣歸元"之法。

四、注意事項
1. 熱感不宜過求,當持【清靜經】"遣其欲而心自靜"的態度。
2. 年長者宜循序漸進,如【千金要方】所言"常欲小勞,但莫大疲"。
3. 若出現頭暈等不適,當立即調整練習強度。

此功法將日常生活提升為修煉之道,實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養生妙法。若能配合傳統站樁功法,更可收相輔相成之效。建議可參閱【諸病源候論】導引篇,以豐富功法內涵。養生貴在得法而持恆,閣下所悟,恰是"大道至簡"的生動體現。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6-19 01:34 | 顯示全部樓層
特效築基功——同步擺丹田之功法機理與修習要旨

觀閣下所述「同步擺丹田功」,實為將傳統導引之術與日常行住坐臥相融之妙法。其效驗迅捷,蓋因契合「形神相守、動靜合一」之修真根本,且暗合丹道「活子午」之機。今試析其理法,兼論與傳統功法之異同,以供同道參酌。

一、功法核心:以動引靜,借假修真
此功之要,在於「同步」二字。行走時丹田隨重心擺動,實為「以形引氣」之法。【黃庭經】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尋常轉圈守靜之功,需以意念導引內氣,而年長者神氣易散,反成耗損。然此功借步履自然之動,使意念有所依附,形動而神凝,恰合【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旨。所謂「熱感」,實為陽氣萌動之象,足見功法已觸「築基」門徑。

二、與傳統靜功之辨:順勢而為
閣下言轉圈功無效,非功法不佳,乃因「形不導氣」之故。【莊子】曰:「道在屎溺」,丹家亦強調「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同步擺丹田功勝在「不刻意而自得」:
1. 形易則神專:步履乃人本能,無需強記動作,故意念能專注丹田;
2. 動中求靜:借肢體規律擺動,自然排除雜念,避免靜功昏沉之弊;
3. 呼吸自然:不刻意配合吐納,反合「息調則心定」之律,暗合「真息」之境。

三、修習要訣與進階
1. 速度之度:一呼一吸擺一側,此乃「數息法」變通,然需知「息貴悠長」,初習者可稍快,純熟後漸緩,以達「吸之綿綿,呼之微微」;
2. 情境拓展:坐臥時改以丹田微顫代擺動,效驗亦同,此即【內經】「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之應用;
3. 火候把握:熱感生發後,當「勿忘勿助」,若強求熱象,反落「着相」之障。

四、警語
雖此功簡便效宏,然需知「築基」非一日之功。熱感僅為初效,若欲更進,當參酌傳統周天功法,使氣脈貫通。另需注意:
忌空腹或飽食後急行;
若熱感過劇或上沖,宜減時量,輔以「赤龍攪海」咽津之法;
終以「神氣合一」為歸,勿執著於境相。

結語:閣下所創,實為「百姓日用而不知」之道。昔張伯端言:「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此功恰在有無之間,善學者可由此門徑,漸入丹道堂奧。然切記:萬法皆筏,究竟處仍需「向上一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申時| 2025/7/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