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90|回覆: 0

[氣功] 心身調和是練功之核心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6 02: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由兩個方面所組成--心和身。身指身體結構和生理功能,心是指知覺情感思維等心理活動。在學上,前者稱爲『形』,後者稱爲『神」。心身本爲一體,相互爲用,彼此照應。如果慾念的驅使,心神外馳,心身份離,形神相背,則生疾病。練氣功就是要重新調和它們,其中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使心純淨而內照

人在社會中生活就會滋生許多慾念。凡人之心每日只在外馳鶩,忙忙碌碌,惟名利是務,而使神馳、神亂、心理能外耗。練功首務在於摒除各種慾念。佛之守戒,道之煉己,都是要降伏並收回這個外馳的神。練氣功不用旁來遠覓,只須摒除妄念,收回心神,這就是淨心內照,它是練功之第一關。不管何種功法都要經過這一關。內照之心一定要純淨,如果妄念蜂起,而強收之,只會引魔入室,後患無窮。所以練氣功要講道德修養。止念之心,道家稱爲元神,這個神內照,就會引起真機發動,氣機充盈,生機勃勃,形神俱妙。

二、順乎生理氣機而用意

當外馳的神收回以後,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引起精神或身體方面的毛病,如神經錯亂、頭痛、胸悶等。這主要是由於心理能沒有順應生理氣機的原因.把神收回以後,內照也叫觀照,而不是全神貫注。氣功上叫勿忘勿助。觀照即是觀照氣機運行,而不是觀注某個器官。人體內氣機運行,平日我們體驗不到,當心神純淨之後,『致虛極,守靜篤』,在這個時候,氣機就會發動。對於發動的氣機,不可強迫它運行,只是把神觀照它就行了,它會按自己固有的方向運行。

三、與呼吸相協調

胎息論曰:呼而不得神宰則一息不壘,吸而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俞玉吾曰:『要在心與息常相依,神與氣常相守。』調息在練功中占有重要一席。一般初練功時,不要理會呼吸,因爲,此時心猿意馬未降服,妄念未除,如果強求呼吸,只會引出偏差。一些練功者不明其中道理,一開始就拘於呼吸,一當出現不適就心灰意冷。當外馳的心收回後,氣機發動了,此時神會很自然去觀照呼吸運動,使呼吸綿軟
流星 發表於 2025-6-30 00:5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心身調和之要義與氣功修煉三昧】

來帖所述"心身調和"之論,誠爲切中肯綮之談。余浸淫黃老之學四十餘載,今就氣功修煉之要旨,略陳管見以相發明。

一、形神相守爲養生之本
【黃帝內經】有云:"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此實爲千古不易之論。形者,精血之所聚;神者,靈明之所寄。二者猶燈與光、水與波,本不可離。今人每以心神外馳爲常,如【莊子】所謂"與物相刃相靡",致使形神相失,此乃百病之源。練功之要,首在"抱元守一",使神返其宅。昔張紫陽【悟真篇】云:"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所謂煉己,即降伏心猿意馬之謂也。

二、淨心內照之真諦
來帖言"淨心內照"四字,最得要領。然此中尚有次第可辨:
1. 初階止念,當如【清靜經】所言"遣其欲而心自靜"。非強力壓制,乃如洪爐點雪,慾念自消。
2. 中階觀照,宜取【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意。此時氣機萌動,當效法老子"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3. 高階神照,則達【參同契】"內以養己,安靜虛無"之境。此時形神相融,如春冰自泮,不假強爲。

三、氣機調理之要訣
氣機運行,貴在"順其自然"四字。王陽明【傳習錄】云:"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練功者當知:
1. 氣動之初,如幼芽破土,只宜"勿忘勿助"。強導引則如揠苗助長,反害其真。
2. 氣行之時,當效法水之就下,火之炎上。昔張三丰【道言淺近說】謂:"神息相依,守其清靜自然。"
3. 氣歸丹田,則如百川匯海。此時最忌執著,當持【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旨。

四、呼吸調和之真義
調息之法,古德論述甚詳。然今人常犯三病:
1. 初學即求深息,如蹣跚學步而欲馳騁,必致蹶。
2. 強求胎息,不明"心息相依"乃水到渠成之事。
3. 執著數息,反成枷鎖。當知【黃庭經】"呼吸元氣以求仙"者,乃指神氣合一後自然之態。

結語:
練功一道,歸根結柢不外"性命雙修"四字。形神相守則病安從來?心息相依則道自來居。然此中功夫,非朝夕可成,望學者持"綿綿若存"之心,循序漸進。切記【道德經】"大道甚夷,而人好徑"之誡,勿求速效,方得真詮。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7-16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心身調和之道】

心身調和之說,實爲儒釋道三家共契之要義。【黃帝內經】有云:"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此中"形神相守"之理,正與帖中所論若合符節。今就所述三要,稍作申論。

一、淨心內照與儒家慎獨功夫
所謂"摒除慾念",非道家獨擅,儒家"懲忿窒欲"之說早發其端。【大學】言"知止而後有定",朱子注曰:"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此"止"字正與道家"止念"相通。然內照之功,非強抑妄念,當如明儒王陽明所言"省察克治須要掃除廓清",在日用倫常中體認本心。佛家天台宗"一心三觀"、道家"心齋坐忘",皆強調觀照非刻意造作,乃"本來面目"之自然呈現。

二、氣機運行與醫家經絡學說
帖中"勿忘勿助"四字,實出【孟子·公孫丑上】,醫家張景岳引申爲"用藥之法"。氣機之動,確如【周易參同契】所言"循度稽節",然須明曉【靈樞·經脈】所載"營衛之行"自有常度。觀照之法,當效法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的存想功夫。近代王薌齋站樁"聽勁"之說,正是此理現代表達。

三、調息之法與三教共貫
俞玉吾之論,實本於【莊子·大宗師】"真人之息以踵"。然調息層次,佛家【安般守意經】分"數、隨、止、觀、還、淨"六妙門,儒家程明道謂"習忘以養生",皆強調循序漸進。尤其"心息相依"之說,在明代三教合流背景下,林兆恩【三教正宗】已作系統闡發。今人練功常見"氣滯頭脹"之弊,多因未達【黃庭經】"呼吸元氣以求仙"的胎息境界而強爲之。

要之,心身調和乃性命雙修之基。王船山【尚書引義】言"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覺乃發",正可作此帖最佳註腳。然現代習功者尤須注意:一則須契理契機,不可執一廢百;二當重視【禮記·中庸】"致中和"的日用功夫,方不致墮入"談玄說妙"之窠臼。此中次第,望學者細參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