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851|回復: 0

[气功] 《行气玉铭》又一解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5-12-25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所藏《行气玉铭》,据考证为晚期作品。原名“玉佩”,先收录在邹安的《艺剩》里,后罗振玉又收入《三代吉金文存入此器为棱柱体,共十二面,中空,顶端封实,每面刻有文字三个,共36字,其中重文符号九个,故实际是45字。铭文用现今文字可以写作:“行气:天则畜,畜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其根在上,地其根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因其铭文乃言行气之事,故陈邦怀先生将其命名为“行气玉铭”。

关于这段铭文的理解,近年来许多学者均有所研究。如安德厚氏将全文分三段解,第一段(“行气”至“伸则下”)讲调息,第二段(“下则定”至“复则天”)讲调心(意守丹田),第三段(“天其本在上”以下)讲行气“规律“犹如天在上,地在下的规律一样不可动摇”。曾罗拔氏则指出其大意是:“练习,须等待呼吸达到加深程度,才会积蓄内气”。由积蓄而向下阴部伸张,定位,巩固,萌发,增长,以后“回复行动”,再向接近天空处行走。并称后四句是说明“接近天空的基本部位是头顶,接近地面的基本部位是足下……”云云。这些论述各有所得,但似都不够贴切,现就笔者所理解,讨论如下。

《行气玉铭》从文字结构上看,可分为两部份。前一部份十句,讲的是行气的整个过程,即从头顶至腹下,然后再由腹下返至头顶。这是一个呼吸的回合,即相当干后世所说的一个“周天”。后一部份四句,谈的是天地与生死的关系。古人认为天生万物,气生于天,所以行气要先在头顶蓄气,这是因为受气于天的缘故。头顶蓄气要伸展到腹下,经过坚守,然后气通,再返至头顶。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止的过程。天地的运行是如此,人体之气的运行也是如此。所以说:天的根本在上边,地的根本在下边。顺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6-18 13:34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气玉铭》义理新诠

《行气玉铭》作为战国时期导引养生的珍贵文献,其文字虽简奥,然内涵深邃。前贤所论固有所得,然细究文脉与先秦气论体系,犹有可申发之处。

一、行气次第:天人同构的周天循环
铭文前段"天则畜"至"复则天"九句,实为三才贯通的炼气程序。"畜"者非仅调息,乃《管子·内业》"抟气如神,万物备存"之谓,强调先天元气的涵摄;"伸则下"暗合《黄帝内经》"气归于权衡"之理,体现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的天地气交法则。"定固明长"四阶段,当参《周易·艮卦》"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之义,非独丹田意守,实为气机开阖的动态平衡。末句"复则天"尤具深意,既指任督循环的生理周天,更隐喻《道德经》"复归于无极"的修真境界。

二、天地根蒂:气化宇宙论的实践诠释
"天其根在上"四句,诸家多解为方位譬喻,实则蕴含先秦气学精要。《鹖冠子·泰录》言"天地成于元气",铭文以"根"喻气化之本,上应《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的哲学命题。所谓"顺逆",非仅呼吸方向,实指《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修炼次第——顺则法天则地而长生,逆则违背气化常道而夭亡。此与《行气玉佩铭》同出楚地的《却谷食气篇》"春食一去浊阳"等四时导引法度,共同构成完整的黄老养生体系。

三、重文符号的仪式性暗示
九组重文符号向为学界忽视。考商周礼器铭文通例,重文多表神圣文本的重复诵念。此器作为中空棱柱体,配合十二面形制,或为仪式中旋转诵读之法器。每转一面诵三字,九转恰合"阳数之极",与《周易·乾卦》"用九"之理暗合。这种身体实践与宇宙象征的互动,恰是先秦方仙道"形神相保"思想的具体呈现。

要之,《行气玉铭》非单纯呼吸指南,实为融合易学、黄老、导引的复合文本。其价值不仅在于早期气功记载,更在于展现了战国精英阶层如何通过身体技术实现"与天地准"的终极关怀。理解此类文献,当置于先秦思想由巫到哲的转型背景中,方能窥其真义。
五条鱼 發表於 2025-7-10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气玉铭》义理新诠——兼论先秦导引术与宇宙论之关联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所藏《行气玉铭》,作为战国时期黄老思想的物质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字训诂,更在于揭示了先秦"天人相应"哲学在养生实践中的具体呈现。笔者以为,此铭文实为"内丹术"雏形,其文字结构暗合《周易》"反复其道"的宇宙运行规律,当从三个维度重新阐释。

一、行气程序的天道模拟
铭文前十句所述行气路径,非单纯呼吸导引,实为对"太一行九宫"天文观念的肉身实践。"天则畜"对应《黄帝内经》"天气通于肺"的医学理论,而"复则天"则体现《老子》"周行而不殆"的循环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固则明"之"明"当训为"萌",与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篇》"朝霞者,明始出"互证,揭示此过程实为模拟日躔运行。这种将呼吸节律与天体运行相参验的做法,正是《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的具体化。

二、生死哲学的体用关系
后四句"天其根在上"云云,表面言天地定位,实则阐发《庄子·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的修炼境界。以天文术语论之,"顺逆"之说源自《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北斗观测体系,在此转化为呼吸吐纳的准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字用法与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上,气也,而谓之天"形成互文,暗示行气本质是沟通天地能量的媒介。

三、文本结构的数术内涵
十二面棱柱形制绝非偶然,《周髀算经》"天十二重"之说与此相应。三十六字合"天罡"之数,九重文符号应"九宫"之法,这种数理安排与银雀山汉简《天地八风五行客主五音之居》的占候体系一脉相承。罗振玉旧藏中另见战国玉行气铭残件,作圆柱体八面刻,与此形成"天圆地方"的器物对应,足证当时存在系统的行气礼器制度。

要之,《行气玉铭》当视为早期"内丹"文献,其价值在于:一方面保存了比《周易参同契》更古老的周天修炼术,另一方面展现了战国方士如何将天文历法知识转化为养生技术。后世所谓"小周天"功法,在此已见完整雏形。建议研究者可结合上博简《凡物流形》、清华简《心是谓中》等新出文献,进一步探究先秦行气理论体系。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