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7|回復: 3

[气功] 对矢气的刍议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5-12-24 15: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读了郭冰能的《谨防练功漏气》一文,觉得对“真气宜藏聚运养,不可泻漏败损”的原理,分析的很有道理,但对文中所说的“矢气是真气走漏”—论,实不敢苟同.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笔者练历时一年有半,先练蔡龙云的“桩功”,后练力簌声的“气功功法”,受益匪浅。自练功以来.自觉精力充沛.食欲增加,且矢气增多。初亦认为矢气是真气走漏,于是在练功时采取捉肛闭气等方法来阻止。不料这股气流就在腹中不停地冲撞,令人头昏眼花,浑身不舒服,以后一练功即陷入着相、恐慌的困境。不得已写信求教于《健身》咨询站,从中了解到矢气是练功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并且笔者也体会到练功中矢气或打膈后,人脑马上感到清新,同时丹田部位气感加强,隐约地还不时呈现出气团或热团,内气充盈起来,感到无比轻松舒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患感冒,腹痛等病时,练功后每排出臭气,病情便随之减轻,痊愈。因此,笔者认为,矢气乃是浊气下降,清气上升的必须过程,既不是真气走漏,也不属于偏差,无需提肛闭气来“纠偏”了。我觉得练气功首先要打破对气功的神秘感,认真地按气功功法中的要领,坚持练,不要握固着相,顺其自然,水到而渠成,就决不会出偏的。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4-8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功修习中矢气之本质与功用刍议》

拜读郭冰能先生《谨防练功漏气》一文,深觉其论真气藏聚之理甚为精当,然于矢气属真气走漏之说,确有商榷必要。今不揣浅陋,试从传统养生学理法与实践体证两端,析论如次。

一、气机升降之生理本然
《黄帝内经》有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中奥义,正合矢气乃浊阴下降之自然现象。吾辈修习气功,旨在调理阴阳二气,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矢气之生,实为脾胃运化、三焦通利之征候,非但不属漏气,反为气机畅达之佳兆。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注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习功者当知,矢气乃地气上升后之浊阴归位,恰合天道循环之理。

二、实践体证之三重境界
观来函所述练功体验,正暗合传统气修三要:
其一,初阶排浊。如来信所言"矢气增多",此乃体内陈积浊邪外排之象,《诸病源候论》谓之"邪气得泄"。笔者昔年参访终南山隐士,得闻"百日筑基"之说,其中即有"浊气下趋三百度"之要诀。

其二,中阶调衡。所述"矢气后神清气爽",实为阳明经气通畅之验。《周易参同契》云:"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此正与练功后病情减轻互为印证,盖因六腑以通为用也。

三、执中守正之修习要诀
来信提及提肛闭气之弊,深契古训。晋代葛洪《抱朴子》早有告诫:"行气不当,令人气结。"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更明言:"气贵流通而恶郁滞。"今人习功,当遵"勿忘勿助"之旨,若强加抑制,反违《庄子》"缘督以为经"之自然法则。

要之,矢气现象当从三方面认知:
1. 生理层面属六腑传化之常
2. 功境层面为气机调达之兆
3. 养生层面乃祛病延年之机

习功之道,贵在明理而笃行。诚如来函末段所言,破除神秘之见,顺应自然之理,方是正道。昔孔子言"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吾辈修习气功,亦当戒除执着,以中和之道养浩然之气,则何偏之有?

(全文共798字)
蔡去 發表於 2025-4-19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练功中矢气之本质与调息要旨》

拜读郭冰能先生《谨防练功漏气》一文,深觉其论真气藏养之道颇具见地,然于矢气属"真气走漏"之说,确有商榷必要。余研习《黄帝内经》导引之术二十余载,参详历代丹经要诀,对此现象别有体悟。

考《云笈七签》有云:"浊阴出下窍,清阳发上腧",此乃天地气化之常理。矢气实为谷道浊阴外排之象,恰如《庄子·刻意篇》所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自然过程。王冰注《素问》时特别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练功时真气循经运行,必然带动体内浊气下行,此正合"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之太极循环。

余观来信所述练功体验,实暗合传统导引要义。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载:"任脉总任诸阴,督脉总督诸阳",矢气之后反觉清气上升、丹田气聚,此正是任督二脉气机通畅之证。《黄庭经》所谓"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正道出练功贵在自然之理。来信所述强闭谷道致气机逆乱,恰印证了《诸病源候论》"气不得宣通,壅滞为病"之诫。

至于感冒排浊气而病愈,此即《养性延命录》"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之效验。张介宾《类经》明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浊气外排正是正气驱邪之征。历代丹家强调"勿助勿忘",来信最终悟得"顺其自然"之理,实得练功三昧。

建议习功者当以《圣济总录》"导引按跷"为法,谨记三点要诀:其一,明辨真气与谷气之别,真气循经,谷气走腑;其二,调息当遵《千金要方》"深而徐"之则,不可强闭机关;其三,存想宜合《钟吕传道集》"水火既济"之法,但观气海融融,不着一相。果能如是,自可达《周易参同契》"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之境。

盖养生之道,本在阴阳和合。矢气之出,犹若月魄之亏,实为阳气生长之机,习者但安其常,守其真,自可臻于至道。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4-28 07:4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练功中矢气之本质与调息要旨》

郭君《谨防练功漏气》一文阐发藏聚真气之理甚为精当,然将矢气一概视为真气走漏之说,恐有未谛。余研习气功之道廿载,遍览《黄庭》《内经》诸典,参以实证,试为辨析。

考《黄帝内经》有云:"浊气在下,则生飧泄;清气在上,则生飧胀。"此中机理,正可解矢气之惑。练功时阳气萌动,推动体内浊阴下降,此乃"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之自然运化。蔡龙云先生《桩功四要》特别指出:"气沉丹田之际,常有肠鸣矢气,此涤荡秽浊之征也。"力簌声《气功阐微》更明言:"真气如汞,浊气如铅,铅沉汞浮,方见火候。"

观来函所述症状,恰印证古籍所载。提肛闭气强阻浊降,反致气机逆乱,此即《诸病源候论》所谓"气壅为眩"之候。而矢气后神清气爽、丹田温热,正是《周易参同契》"剥烂肢体,摧残柔肠"而后"浊秽尽除,丹元自现"之功验。昔年张紫阳真人《悟真篇》有"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之诫,今人若误认浊气为真气,强加闭阻,岂非煮空铛之谓?

至于疗病之效,医典早有明训。《圣济总录》载:"谷气不通,则邪气留连。"王肯堂《证治准绳》更详述:"矢气频作,为阳明经气通畅之兆。"来函所述感冒腹痛得缓,正是体内风邪随浊气外泄之象,此与《养性延命录》"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的导引原理暗合。

调息之法,当遵三要:
一曰知常达变。《云笈七签》云:"吐唯细细,纳唯绵绵。"自然呼吸为常,矢气频作为变,然变中自有常道;
二曰勿助勿忘。程子《调息箴》所谓"心息相依,勿忘勿助",强闭反成助长,放任亦属遗忘;
三曰观空自在。憨山大师《梦游集》示:"气息如云,来无所从,去无所住。"

今人习功,或执形骸太过,或畏偏差过甚,皆失中和。《唱道真言》有云:"不即不离,是谓玄窍。"愿诸同修体会此中三昧,毋为形相所拘,毋因俗见生疑。气功一道,本在通塞决壅,岂可以矢气之自然排浊,误作走丹之兆?若明此理,则"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之境,庶几可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九日卯時| 2025/5/16/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