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68|回復: 1

[兩岸四地] 汉族人口比例对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性 探两岸四地的统一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5-7-18 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新政权在二战后,没有继承的地方,主要是,蒙古,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当然也应该包括海参威。以及,被苏联占据的其它地方。


这些地方,一般属于两类。其一,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如,中国丢失的海参威,被苏联占据的其它地方,以及英国与葡萄牙的殖民地香港与澳门。其二,当地或转移过去的政权。比如,蒙古与台湾属于这类。


中国丢失的领土,被别国殖民的地方,又有两个模式。一是,赶尽杀绝型。比如,中国东北丢失给俄罗斯的土地,上面的原住民,就被殖民者,赶尽杀绝了,变成了只殖民,俄罗斯人的殖民地。二是,混合型殖民地。既有宗主国的殖民人口,也有本地的原住民。香港与澳门就是这个类型。殖民地的最终命运也取决于殖民地上面的人口构成。这是决定,人心所向的重要因素。中国丢失的殖民地有两个命运,回归中国,永久丢失。香港与澳门,由于绝大部分人口是汉族人,就比较顺利的回归中国。而被俄罗斯占去的殖民地,由于生活着俄罗斯族人,几乎没有汉族人。不可能回归中国。中国现在也不对这些地方能否回归中国,寄予多少希望。


当地或转移过去的政权,又有两个情况。一是,非汉族人政权。比如,蒙古。虽然蒙古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但是,中国对蒙古人的吸引力不是那么大。就是现在的以中华民族自居的政府,也清楚这一点。也不对蒙古是否回归中国,寄予多少希望。因此,就基本不提这个事情。蒙古政权当然也不提这个事情。


二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曾经统治过中国,现在已经被迫退出大陆。这个政权基本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也没有忘记,重新管理中国。只是在管理方式上,与大陆政权有所争议。现在,台湾也有许多人,要求永久脱离中国。当然,也有许多人,反对永久脱离中国,这些人只是在究竟怎样与中国融合,有所分歧。


蒙古政权与台湾政权,虽然人口构成都是中华民族,但是,对中国的向心力,大小就不一样了。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人口构成的差别,一个是中华民族中的蒙古族人,一个是中华民族中的汉族人。两族人民,对中国的向心力是有差别的。虽然,新政权中,汉族人地位并不高。但是,由于汉族人的历史及文化传统,对现代的汉族人,影响很大。这是汉族人,对中国具有较大向心力的原因。如果在政策上继续压制汉族人,汉族人对中国的向心力,就会慢慢降低。这是毁灭汉族人对中国向心力的主要办法,就是,在政策上歧视汉族人。也是彻底分裂中国的捷径。


台湾如果生活的不是汉族人,那么现在就不会有什么台湾问题了。台湾也许,早就是一个加入联合国的政权了。当然,就不存在两岸统一的问题了。之所以有两岸统一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台湾是汉族人。原因就是,过去的台湾人不愿意永久与大陆分裂,现在的许多台湾人也不愿意永久的与大陆分裂。而蒙古就不一样了,说独立就独立了。到现在也无所谓蒙古问题了。有人会说,蒙古是在苏联的支持下,独立的。苏联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那么,台湾的支持者,难道就不强大了吗?并且有海峡相隔,如果独立,相对蒙古,就更容易。但是,为什么独立的恰恰是蒙古呢?原因就一个,两个地方的人口构成不同。


民族构成对省份的独立意识影响是很大的。中国有30多个省级单位区域。绝大部分都以汉族人为主。只有两个省份,汉族人构成不占优势。西藏与新疆以非汉族人为主,这两个地方,也是大陆具有明显分裂活动的省级区域。大陆只有两个省级区域不是以汉族人为主,这两个省级区域,分裂的活动,在大陆最多。如果大陆的各个省份都不是以汉族人为主,那么,几乎可以说各个省份,都会有较多的分裂活动。从这些省份的实际统计上看,汉族人对中国的向心力一般要超过非汉族人。


有人说,以汉族人为主的台湾,也在搞着分裂活动。就算如此,那也是占汉族省份的很少的比例。3%点多的概率。而以非汉族人口构成为主的省份,具有明显分裂趋势的,却是100%的概率。当然,必须分清台湾情况的特殊性。如果中国的各个省级区域,都拥有台湾那么大的实际权利,那么,非汉族人为主体的省份,早就独立了。例子当然有,蒙古就是典范一例。


汉族人对中国的向心力是比较强的,是维护中国完整的最主要力量。而现在的一些政策,对打击汉族人对中国的向心力,作用很大。这极大的削弱了中国人的凝聚力。并且,计划生育政策,对汉族人,影响也很大。计划生育通过具体的生育政策,减少了中国汉族人口,占中国人口的比例,也就是减少了,对中国向心力比较大的人口比例。等效于平均减少了中国人对中国的向心力。




作者 强者年少轻狂我更狂  发布于2015年7月15日 22:55  来源 互联网
范尼 發表於 2025-4-26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民族构成与国家统一的辩证关系》

关于中国领土完整与民族构成之关系,实为涉及历史地理学、民族政治学之重要命题。笔者试从三方面剖析之:

一、历史疆域变迁的民族因素
历代中原王朝之疆域伸缩,确与民族分布密切相关。如唐代羁縻州制度、明代土司制度,皆体现"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清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强调"中外一家",正是基于多民族共处的政治现实。近代列强侵夺之领土,其归属命运确与人口构成存在关联。香港、澳门之顺利回归,除国际法理依据外,当地居民九成五以上为汉族之事实,实为重要社会基础。此现象印证《春秋公羊传》"大一统"思想中"文化认同先于政治统合"的深层逻辑。

二、两岸统一的民族与文化维度
台湾问题本质上是内战遗留问题。岛内汉族比例逾95%,与闽粤地区共享宗族谱系、方言系统(闽南语、客家话)及民间信仰(妈祖、保生大帝)。清代蓝鼎元《东征集》已指出:"台民皆闽粤子弟,与内地血脉相通。"当前所谓"本土化"论述,实为政治操弄下的文化异化现象。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夷夏之辨,在文化不在血胤。"两岸文化同源性,恰是最终统一最坚实的纽带。

三、多民族国家的治理之道
蒙古问题需置于现代民族国家框架下审视。元朝忽必烈即采用"各依本俗"的治理策略,今日之内蒙古自治区延续此智慧。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揭示:"胡汉和亲,利在长久。"当代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体现《礼记》"修其教不易其俗"的政治传统。对于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当秉持"执两用中"的态度:既不放弃法理主张,亦尊重现实格局。

结语:
民族构成确系影响领土问题的重要因素,但非唯一决定因素。当代中国当发扬"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既珍视汉族的文化凝聚力,亦尊重各民族的合理权益。两岸统一大业,终究要在共同文化根基上,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如朱熹所言:"理一分殊",统一不是简单的领土叠加,而是文明共同体的重构与升华。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申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八日酉時| 2025/5/15/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