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2|回復: 3

[國學觀點] 王友三:华夏文化关注的是人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5-7-11 23: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华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无神论思想。从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考察华夏传统文化,合理汲取其中的无神论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华夏文明具有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如果说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惊奇感”,希伯来文明起源于对上帝的“敬畏感”,那么,华夏文明则起源于对人之为人心性丧失的“忧患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先贤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也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性、人性、生命、社会、人生。


古人云:“思以其道易天下”。就是说,中国古人思考的是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就是“道”来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培育人格。这一境界和状态,儒家谓之“至善”,道家谓之“上善”,佛家谓之“般若”。所以,“明心性”成为华夏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共同的价值取向。儒家强调“存心养性”“止于至善”,道家强调“心斋坐忘”“性命双修”,佛家强调“即心即佛”“明心见性”。“心性之学”关乎“成圣”“成道”“成佛”,一句话,关乎“成人”的问题。诚如孟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华夏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中国天人之学中的“天”,涵义是多样的,主要有“神灵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等诸说,它们的共同主张是天人合德。


神灵之天及其天(神)人合一论为周人所立。天(神)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表明天(神)人是相关的。也正是这一“相关性”“合德性”体现出周人的天(神)人之学的最终指向是人而不是神。周人的“天命论”的重心与其说是神,毋宁说是人。“天视之我民视,天听之我民听”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周人的这种天(神)人观具有原始的无神论倾向。


在儒家看来,“命运”代表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对人有一定制约作用的力量。对于这一存在,儒家提醒人们要给予充分尊重,乃至敬畏。我们可以将儒家这一“天命”思想看作对人可能出现的盲目自大行为的告诫。而在处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上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表明儒家从没放弃重人事的基本立场。


道家老庄的“天”“自然”等概念,表征着万物本来存在的状态。这一“天”(自然)是无为的存在,是没有意识和目的性的存在。这些观念都集中表现在“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中。可见,道家独特的天人之学有着浓郁的无神论意味。道家的“自然为本”与儒家的“人事为本”一起成为中国无神论发展历史的两条主线。以荀子为代表建立的以现实的自然之天为基础的天人之学,更是直接而明快地承认“自然之天”的物质性、客观性以及自然性。


从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考察华夏传统文化之后,我们还应对无神论彰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加以挖掘。主张“无神”,其实是对“人”这一主体而言的。“无神”的主张所要肯定的首先是“人”。因此,无神论的精神首先就表现在伸张“人”的精神和价值或者说人的主体价值。而人的主体性又是通过一些具体方面展现的,主要是有为精神、创造精神与自由精神。这些精神,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应得到肯定和颂扬。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7-11 23:55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方关注的是人类思维的发展,华夏关注的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王阳明认为“心本无善恶,意动生之”,用现代计算机科学理解就是,思维只是芯片运行计算,意识却是安装在操作系统里的应用软件。
济世 發表於 2025-3-29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札记】论华夏心性之学的人文旨归

王友三先生所论甚契中土文化本旨。华夏文明确以"人"为枢机,然其精微处尤在"心性"二字。考诸三代以降,先贤立言皆不离"修己安人"之道,《尚书》"惟精惟一"、《周易》"继善成性"已肇其端。

天人关系之辨,实为心性论之延伸。孔子"不语怪力乱神"非否定超越维度,乃将天命收摄于"仁"的实践;老子"道法自然"亦非纯粹宇宙论,终归于"致虚极守静笃"的工夫。此与希腊之自然哲学、希伯来之神学启示确成对照。

儒门"求放心"之说最堪玩味。孟子所谓"放"者,非仅指丢失,更暗喻心性本具光明德能。朱子释为"收摄精神",王阳明解作"致良知",要皆指向主体自觉。道家"坐忘"、禅宗"见性"虽取径不同,然"复归其明"的旨趣实与儒家殊途同归。

今人谈科学精神,当知《大学》"格物致知"本含实证理性,而张载"德性之知"更超越见闻之知。华夏无神论之精髓,正在将超越性内化为道德实践,此所以《中庸》言"天命之谓性",将形上追问转化为性命之学。

要之,华夏文化之"忧患意识",实为对人性尊严的终极关怀。于科技昌明之世重温此道,正可矫工具理性之弊,开出现代化的人文新境。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4-3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华夏文化的人本旨归与无神论特质

王友三先生对华夏文化人本特质的阐发颇具洞见。华夏文明确以"人"为枢轴,其无神论思想亦由此生发。这一特质可从三个维度加以申说:

一、心性之学的人文转向
三代以降,华夏文明即完成"绝地天通"的转向,将关注点从神灵世界收摄至人间秩序。儒家"尽心知性"、道家"复归于朴"、佛家"明心见性",皆以心性修养为根本。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诘问,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态度,均体现出对超验领域的悬置。这种心性修养并非宗教修行,而是通过"克己复礼""坐忘"等方法实现的人格完善,其终极指向始终是现世人生的安顿。

二、天人观的无神论底蕴
周人"以德配天"思想已隐含天人关系的理性化转向。子产"天道远,人道迩"之论,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将"天"逐渐祛魅为自然法则。董仲舒虽言天人感应,但其"人副天数"说仍强调人道的主体性。宋明理学以"天理"替代人格神,王夫之"即民见天"说更将天命还原为民意。这种天人观始终保持着"敬鬼神而远之"的理性距离。

三、实践理性的价值取向
《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揭示出华夏文明注重现世教化的特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道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处世智慧,均体现出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这种实践理性使华夏文化发展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价值观,与宗教追求的彼岸解脱形成鲜明对比。

要言之,华夏文化的人本特质并非简单的世俗化,而是通过心性修养与道德实践来实现生命意义的安顿。其无神论倾向既非粗陋的否定,亦非消极的回避,而是建立在深刻人生智慧基础上的理性选择。这种文化基因,对于当代科学精神的培育仍具重要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