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考古網 (一)5月21日上午 第一段:開幕式與照相(8:30-10:00)
 第二段:大會發言(10:00-12:00)
 主持人: 趙輝
 每位代表發言時間為30分鐘。
 1.王巍先生介紹探源工程十年總體收穫
 2.劉斌先生介紹良渚遺址十年考古收穫
 3.何努先生介紹陶寺遺址十年考古收穫
 4.許宏先生介紹二裏頭遺址十年考古收穫
 
 (二)5月21日下午
 大會發言(14:00-18:00)
 主持人:王巍
 每位代表發言時間為15分鐘。
 1.吳小紅先生介紹探源工程年代學課題進展
 2.張雪蓮先生:【仰韶文化年代討論】
 3.莫多聞先生介紹探源工程環境課題進展
 4.夏正楷先生:【大型遺址的環境考古研究在文明探源中的作用】
 5.袁靖先生介紹探源工程經濟課題進展
 6.錢益匯先生:【中國早期國家石料來源與資源選擇策略――以二裏頭遺址為例】
 7.趙春燕先生:【二裏頭遺址人口遷移與社會複雜化進程的研究】
 8.張弛先生介紹探源工程區域中心性聚落課題進展
 
 9.孫波先生:【城子崖聚落形態的初步考察】
 10.周潤墾先生:【東山村遺址考古的新發現和初步研究】
 11.趙曄先生:【良渚文化次級中心――臨平茅山遺址群】
 12.方燕明先生:【禹州瓦店遺址聚落形態分析】
 13.王來柱先生:【田家溝紅山文化墓地群發掘的新進展】
 14.何努先生介紹探源工程精神文化課題進展
 15.聶躍平先生介紹探源工程遙感課題進展
 16.毛峯先生介紹探源工程GIS課題進展
 
 (三)5月22日上午
 分組討論(8:00-12:00)
 A組    主持人:王震中、欒豐實
 每位代表發言時間為15分鐘。
 1.仇士華先生:【有關系列樣品C-14測年方法的一些問題】
 2. 郭大順先生:【讀蘇秉琦先生文明起源論述的一點體會】
 3. 裴安平先生:【浙江餘杭瓶窯古城基本特點研究】
 4. 陳杰先生:【福泉山遺址吳家場墓地若干問題的思考】
 5. 趙輝先生:【從玉器看良渚社會的宗教】
 6. 劉建國先生:【良渚水利工程的初步研究】
 7. 欒豐實先生:【試論仰韶時代中期的社會分層】
 8. 楊建華先生:【中國牧業文明起源初探】
 
 
 9. 江章華先生:【環境、經濟、人群移動與社會文化的變遷――以成都平原為例】
 10. 田名利先生:【張家港東山村考古發現的初步思考】
 11. 戴向明先生:【中原地區龍山時代社會複雜化的進程】
 12. 韓建業先生:【西坡墓葬與『中原模式』】
 13. 王震中先生:【關於古代國家的概念、定義與標誌】
 14. 宋建先生:【中國文明形成的幾個問題】
 15. 趙賓福先生:【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問題的幾點思考】
 16. 郭偉民先生:【早期文明的複雜化問題】
 
 B組    主持人:朱乃誠、林留根
 每位代表發言時間為15分鐘。
 1.羅琨先生:【從『禮失求諸野』到『三重證據法』】
 2.宮長為先生:【這一萬年――從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與發展說起】
 3.沈長雲先生:【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4. 魏建震先生:【先秦時期地域關係的發生發展與中國古代文明起源】
 5. 謝維揚先生:【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對一些概念意義的理解問題】
 6. 黃建秋先生:【試論推動中國文明形成的動力】
 7. 王東先生:【中華文明與國家起源標誌――原創性與獨特性】
 8. 陳淳先生:【芻議文明起源的標誌:城市、青銅與文字】
 
 9. 杜勇先生:【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的考古學觀察】
 10. 張童心先生:【崧澤時期的r祭、祭壇】
 11. 方向明先生:【文明起源探索中精神組成的考古學研究――東山村發現的啟示】
 12. 王吉懷先生:【從禹會遺址考古資料看淮河流域文明化進展的程度】
 13. 段渝先生:【西南夷青銅文化與中國文明的起源】
 14. 陳劍先生:【黃河上游新石器晚期文化南傳的環境動力機制初探】
 15. 顧萬發先生:【良渚及相關文化蹲踞似神人的內涵及『夏』字造型來源問題研究】
 16. 鄧聰先生:【從玉器談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
 
 (四)5月22日下午
 大會討論(14:00-18:00)
 主持人:王巍、趙輝
 
 (五)5月23日上午遺址考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