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2|回覆: 1

[儒家文化] 古代賢明君王是如何恭敬行禮的?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8 17: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賢明君王是如何恭敬行禮的?

古代賢明君王是如何恭敬行禮的?

『是故君子此為之尊敬,然後以其所能教示百姓。卑其宮室,節其服御,車不雕璣,器不雕鏤,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與萬民同利。古之明王之行禮也如此。』

所以君王對此十分重視,用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教化、示範百姓,使他們也順禮而行。

正是因為古代君王對『禮』的重要性認識得非常深刻,所以他們能夠帶頭恭敬、奉行禮。這樣,身教者從,上行而下效,老百姓也會順禮而行,所以禮教在全社會很容易推廣開來。那他們是具體怎麼做的?『卑其宮室,節其服御,車不雕璣,器不雕鏤,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與萬民同利。古之明王之行禮也如此』。『卑其宮室』,使自己的宮室低矮簡陋。『節其服御』,節制服飾、車馬等器用。『雕璣』,就是刻畫漆飾成凹凸花紋。『雕鏤』,雕琢、刻鏤。他們居住低矮簡陋的宮室;使用節儉樸素的服飾、車馬等器用。乘坐的馬車不加雕刻漆飾,使用的器物不雕琢刻鏤,飲食味道單一,不放縱慾望。以便與萬民同享利益,古代賢明君王就是這樣恭敬行禮的啊!

【史記】記載:『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堯在治理天下的時候,他的房屋非常簡陋,茅草蓋的屋頂不加修剪,櫟木做的椽子也沒有砍削,沒有過多的裝飾,非常質樸。

在【群書治要·墨子】中,對於建造宮室有一段論述:『聖王建造房屋是便於生活的,而不是為了讓人觀賞的;製作衣服、腰帶、鞋子,也是為了有益於身體,不是用來顯示奇異的。聖君自身節儉,並且以此教育人民,因此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得到治理,財物用度都得以滿足。如今的君主建造宮室與此完全不同,他們一定會向百姓大量徵收財物,兇殘地掠奪百姓用於衣食的資財,用來建造宮室台榭、曲直交錯的景觀和彩繪雕刻的裝飾。國君建造這樣的房屋,左右親近的臣子也紛紛仿效,結果就是國家的財物不足以用來防備饑荒、救濟孤寡,所以國家貧窮,百姓難以治理。如果國家領導者確實想要天下太平,憎惡天下混亂,建造宮室就不能夠不節儉。』

墨子的這一段論述,把建造宮室的節儉與奢華提高到關係國家興衰成敗的高度來認識,這一點也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歷史上的君主一旦出現這方面的奢侈,這些臣子都會極力勸諫。

【周語·楚語】記載,楚靈王建造章華台非常奢侈,他和伍舉一起登上樓台,問:『這個樓台美嗎?』伍舉說:『臣聽說,國君以尊敬、任用賢人為美事;以安定人民為樂事;以聽從善言為耳聰;以能夠招致遠方的民眾為賢明,還沒有聽說過是以建築物的高大莊嚴、彩繪雕刻的考究精緻為美的。先君莊王建造匏居台,高度能夠觀望預示吉凶的天象就夠了,大小僅夠容納宴用的石器和餐具;所用的木材不妨礙城郭守備之所需;所用的經費也不由府庫支出;百姓不會因此耽誤農時,官吏不必改變上朝的常規,莊王因此能夠平定動亂,戰勝敵人,而不被諸侯所憎惡。

如今,君王建造這座高台,勞民傷財,致使五穀不豐、官吏煩勞,歷時幾年才建成,臣不明白它究竟美在何處?所謂美,應該是對上下內外、大小遠近都沒有害處,這才稱得上美。如果是看起來美觀,但將財物用盡,還要盤剝百姓應有的利益,使自己富有而使百姓貧窮,怎麼能算得了美呢?作為一國之君,要領導百姓,並且與百姓共處。如果百姓都瘦了,君主又怎麼能獨肥呢?先王建造台榭,不過是用來講習軍事、觀望顯示吉凶的天象而已。選址不占用耕地,建造不浪費錢財;施工不煩擾官吏的事務,時間上不耽誤百姓的耕作。建造台榭,選擇的是貧瘠堅硬、不適合耕種的土地;用的是加固城防剩下的木料;官員、屬吏是在政事之餘,才到現場去參與,利用百姓四季的農閒時間來完成。建造台榭,是為了利益人民,沒有聽說是要窮盡百姓資財的。如果君主認為這樓台很美,把建造樓台視為正事,那麼楚國就危險了。』

所以我們為什麼提倡讀【群書治要】?讀【群書治要】,可以使人們建立一種共同的榮辱觀和道德觀。到底什麼是榮、什麼是恥,是以建造奢華的辦公大樓為榮,還是以勤儉為榮,人們讀了之後,就會達成一致。所以在【群書治要】中,它沒有太多具體的政策制度,講的都是道理。這個道理聽明白了,人們就會達成共識,自然知道應該怎麼做,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理得心安』。

胡吞 發表於 2025-5-14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聖王行禮之要:以儉德示範天下】

(一)禮之本源與聖王示範
【禮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古之聖王深諳禮非虛文,乃天地人倫之常道。觀【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可見聖王行禮首重以身作則。堯之"茅茨不翦,采椽不斫",非不能華美,實為示"恭己正南面"之要義。此正合【周易】"卑以自牧"之訓,宮室卑陋恰顯"法天敬民"之誠。

(二)五事示範體系考析
細繹經傳,聖王行禮可歸納為五重示範:
1. 居處示範:"卑宮室"非僅節儉,實取【周易】大壯卦"君子以非禮弗履"之義。禹"宮牆高三尺"之制,正合"禮有等差而道貫其中"的深意。
2. 輿服示範:【周禮·春官】載"王之五輅"皆有定製,不雕璣者,非無工巧,乃遵【尚書】"車服以庸"之誡。孔子贊禹"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可見禮之精微。
3. 器用示範:商湯"盤銘日新"之器不事雕鏤,恰應【老子】"大器免成"之旨。青銅禮器紋飾之簡樸,實為"器以藏禮"的具象化。
4. 飲食示範:【論語】載堯"糲粢之食"的記載,與【周禮】"王日一舉"的禮制互證,體現"節嗜欲以養德"的修身要義。
5. 心志示範:【孟子】言文王"視民如傷",此"心不淫志"的終極體現。武王銘鑒"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正是聖王心法真傳。

(三)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墨子·辭過】之論,揭示"尚儉"與"行禮"的辯證關係。楚靈王章華台之奢,恰成反例;而漢文帝罷露台之費,正是聖王遺風的延續。值得注意的是,【貞觀政要】載太宗"去奢省費"之政,實得古禮真髓。

結語:
聖王行禮之要,在【大學】"絜矩之道"。今人學古,當悟其"以禮制欲"的精髓,非徒慕其外在形跡。明乎此,則知【禮運】"禮者,義之實也"的深意,正在於通過外在規範成就內在德性,此乃中華禮樂文明之真精神。
暫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6-28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聖王行禮之要:以儉德垂範而化民成俗】

(一)禮之本源與聖王實踐
【禮記·樂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古之明王深諳禮非虛文,實為貫通天人之樞機。觀【尚書·堯典】"允執厥中"之訓,可知聖王行禮首重誠敬中正。堯舜"土階三等,茅茨不翦"(【史記·太史公自序】),非不能華美,實以"宮室卑庳"為禮之真諦。此正合【周易】"卑法地"之義,以形而下之器載形而上之道。

(二)五重維度解構行禮實踐
1. 居處之禮:"采椽不斫"(【韓非子·五蠹】)非僅節儉,實取法【老子】"處其實不居其華"之旨。文王作靈台而"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詩經·大雅】),正見德政感召。
2. 服御之度:禹"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論語·泰伯】),明辨公私場合之節。漢文帝弋綈革舄,猶存三代遺風。
3. 車器之制:周公制禮,"大輅越席,昭其儉也"(【左傳·桓公二年】)。【周禮·考工記】載"輿人為車",尺寸皆合天道。
4. 飲食之節:商湯"網開三面"之德,見於【呂氏春秋】;晉文公"不饜肥甘"(【說苑·反質】),皆與民同欲之實證。
5. 心志之守:舜"琴歌南風"(【孔子家語】),以樂養德;武王"席銘几杖"(【大戴禮記】),時時自警。

(三)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墨子·辭過】之論,實發【尚書】"峻宇雕牆"之誡。唐太宗【帝范】云:"夫聖世之君,存乎節儉。"清康熙帝以"澹泊敬誠"題殿,猶見古訓。今觀聖王行禮之道,要在:
1. 由形下之器達形上之道
2. 以自修之儉成化民之效
3. 合天人秩序於日用倫常

(結語)
【中庸】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明王行禮之要,不在儀文之備,而在"與萬民同利"之實。今之治世者,當法其"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論語·泰伯】)之精神,以簡樸為政本,則禮樂文明自可復見於當代。司馬光【訓儉示康】所謂"儉,德之共也",實為千古不易之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