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1|回覆: 2

[文化反思] 抑鬱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壓抑?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22-10-31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現象?

一個讀書很棒的同學,當他(她)的成績如日中天,步步高進的時候,突然卻出現抑鬱症,從此成績一落千丈,整個人甚至被迫退學。

那麼,人為什麼會出現抑鬱症呢?

曾仕強說:

一個人,不要壓抑自己,不要偽裝。長期的偽裝,長期的壓抑,會造成一種沒有充分表達的壓力。

有時候把話講出來了,雖然會造成一些問題,但是說話的人很痛快,最起碼他自己很痛快。

有話不敢講,會造成一種緊張,造成一種不愉快,最後會影響到,自己對人事低谷的看法。

他的這番言論,對於解決人的壓抑心理,是有幫助的,但是,沒有解決根本,而且,這樣的講法,會把人和社會,或者他人對立起來。

當遇到問題時,我們與其將原因歸咎於他人,不如歸咎於自己,為什麼要歸咎於自己?請看下面兩章: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20.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人有時多反省,而不是生氣、亂想,這樣,內心才會幹淨。至少,當出現自己與他人的相處問題時,只要不涉及各種原則問題,反省自身,改變自己,更有利於提升自己的處事能力,因為改變自身,更容易,也更方便。

另外,抑鬱,是一種臆症,臆想多了就會壓抑。除了發泄,最好的方法是修身,修身就是多讀經典,並放在生活中實踐,修身達到一定程度,臆症就會消失。

臆症的消失,其實就是人文素養、人文知識及其應用經驗,變得豐富了,能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了,也就不會想不通了,所以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22-10-31 20: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知識助手歸納總結

**西方精神病學中的"臆想"問題芻議** 西方精神病學體系中的諸多症候,確與思維認知的紊亂密切相關。從國學視角觀之,"臆想"可對應【黃帝內經】"魂魄飛揚"之論,或宋明理學"心有所蔽"之說,其本質皆為心神失守、意動過甚所致。 現代精神疾病分類中,如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症狀、強迫症的侵入性思維等,皆顯現出主體陷入自我構建的虛妄認知而不得解脫的特徵。這與【莊子·齊物論】"與接為構,日以心斗"的描述頗有相通之處——當人心執著於虛相而不能"坐忘",便易形成認知困局。佛家所言"妄想執著"更直指此癥結,認為過度思維活動反成障蔽本性的枷鎖。 然需辨明的是,西方醫學將此類現象歸因於神經遞質失衡等生理機制,而傳統心性之學則強調"養心調神"的修養工夫。二者實為不同認知框架下的解釋體系:前者側重物質基礎,後者關注精神境界。王陽明"心外無物"之說,恰可解釋部分患者因過度內耗而致虛實不分的病機。 當代社會信息過載、欲望膨脹的環境,恰如【道德經】所警"五色令人目盲"之態,客觀上加劇了心神失養的風險。故治療此類疾患,或可參酌"虛靜恬淡"的養生智慧,輔以現代醫學手段,形成身心兼治的療愈體系。此中深意,值得醫林與學界共同深思。

西方精神病會不會也是臆想太多,無法想得通導致的?
李文義 發表於 2025-5-20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抑鬱辨症與修身解郁之道】

抑鬱之症,實為當代心疾之首。觀曾仕強先生所言"壓抑致郁"之說,雖得表象,未及根本。抑鬱非僅情緒宣洩不暢所致,實乃心性修養不足之症候。【黃帝內經】有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今人抑鬱者眾,恰是精神外馳、心無所守之故。

曾子"三省吾身"之教,實為解郁良方。抑鬱者常陷"怨天尤人"之困境,如孔子所言"君子求諸己"的修身智慧,恰能破此迷障。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記載,其弟子多因"省察克治"之功而愈心疾,此即"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實踐明證。抑鬱之起,往往始於對境遇的執着,若能轉念自省,便如撥雲見日。

"臆症"之說頗具洞見。抑鬱本質是認知狹隘所致,【大學】言"格物致知",正是破除臆想之利器。朱熹注【論語】時特別強調"學文"須以力行為本,此即"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深意。清代大儒曾國藩日課十二條中,晨起讀經、靜坐反思等功課,皆為對治心郁的良法。

解郁當循三重境界:其一"克己復禮",如顏回"不遷怒,不貳過"的功夫;其二"養浩然之氣",孟子所謂"持其志,無暴其氣";其三"萬物皆備於我",達此境則抑鬱自消。王夫之【讀通鑑論】云:"君子之學,務在自得",此自得之境,正是心性圓融的狀態。

今人抑鬱,病在急功近利而疏於修身。孔子"入則孝,出則悌"的日常功夫,實為預防抑鬱的根本。程頤言:"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此二語可為抑鬱者藥石。若能以經典滋養心性,以實踐磨練意志,則抑鬱不攻自破。

要之,解郁之道不在外求,而在反躬;不在宣洩,而在修養。誠如【中庸】所言:"君子之道,本諸身",心性光明處,抑鬱自無蹤。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9-2 06:06 | 顯示全部樓層
【抑鬱辨症與修身解郁芻議】

抑鬱者,非獨現代醫學所謂之疾,實乃心神失養、情志壅滯之象。觀諸經典,此症古已有之,【黃帝內經】云:『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正合今人所謂抑鬱之狀。曾仕強先生所言『壓抑偽裝致疾』確有見地,然僅論宣洩而未達根本,猶醫家治標而未培本也。

考抑鬱之由,其本在心神失守,其標在情志不舒。世人多見學業優異者忽罹此疾,實因『求諸外』過度而『求諸內』不足。【論語】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非為自責,實乃明心見性之功。君子求諸己者,非一味歸咎自身,乃通過反觀自照達到心神清明。如陽明先生所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抑鬱之生,往往始於心中賊寇暗生而不自知。

至若『抑鬱即臆症』之說,頗有可商榷處。【周易·繫辭】言『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抑鬱非單純臆想所致,實乃天人失調、心物相悖之果。讀書之人若只知窮經不明踐行,恰如船載重物而無舵手,終致傾覆。孔子『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訓,正是治病良方——必先立身處世得宜,而後學問方為滋養而非負累。

解郁之道,當循『修身-踐行-明理』三重境界:
其一,以禮養和。【禮記】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日常起居有常、言行有度,使氣血調和;
其二,以行破臆。王夫之倡『知行相資以為用』,在孝悌信義的具體實踐中驗證體認,自能破妄念之繭;
其三,以文養心。讀經典非為記誦,實如朱熹所言『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於聖賢文字中得精神滋養。

觀『弟子入則孝』章,可知儒家教化本末兼賅:先從人倫日用中立定腳跟,待行事通達無礙,方以文采潤飾。此正是預防抑鬱之根本大法——使人在具體倫理實踐中獲得價值確證,而非懸空追求外在成就。

今人治抑鬱,或偏於藥物,或強調宣洩,皆未若傳統文化之整體觀照。若能以『修身求諸己』為基,配合適時宣洩,兼以經典涵養,則可收標本兼治之效。如此不僅解個人之鬱結,更可養社會之祥和,方契聖賢『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之深意。

以上內容基於國學視角探討抑鬱議題,僅供參考。現代醫學認為抑鬱症是複雜的身心疾病,若您或他人有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結合現代醫學與傳統文化智慧共同調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