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2|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4立節詩解2孔子不軾當功受祿曾子不受邑孔伋縕袍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25 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4立節詩解2孔子不軾當功受祿曾子不受邑孔伋縕袍
題文詩:
楚伐陳國,陳西門燔,因使陳之,降民修之,
過之不軾,子路:禮過三人,則下車過,
二人則軾;陳修門者,人數眾矣,何爲不軾?
孔子:國亡不知,此爲不智;知而不爭,
而爲不忠;忠而不死,乃爲不廉;修門者不,
行一於此,故不爲軾.見齊景公,景公,
廩丘爲養,孔子不受,出謂弟子:吾聞君子,
當功受祿,今說景公,公未之行,賜我廩丘,
其不知丘,亦甚矣哉!遂辭而行.曾子,
弊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以修衣.
曾子不受,反覆往之,其又不受,使者:
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爲不受?曰臣聞之,
受者畏人,予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
我能勿畏?不受.孔子聞曰:參之言,
足全其節.子思居衛,縕袍無表,二旬九食,
田子方也,聞之使人,遺狐白裘,恐其不受,
因謂之曰:吾假人也,遂忘之矣;吾與人也,
如棄之矣.子思不受,子方:我有子無,
何故不受?聞之,妄與不如,棄物溝壑,
雖貧也,不忍以身,爲溝壑故,不敢當也.
【原文】
  楚伐陳,陳西門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過之,不軾,子路曰:『禮過三人則下車,過二人則軾;今陳修門者人數眾矣,夫子何爲不軾?』孔子曰:『丘聞之,國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爭,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陳修門者不行一於此,丘故不爲軾也。』【注釋】
憑軾致敬:『魏文侯過其閭而~之』。
【原文】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爲養,孔子辭不受,出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辭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覆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爲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爲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注釋】
曾子穿著破舊的衣裳在地里耕種。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裡去封贈他一座城鎮。說:『請用這座城鎮的收入,修飾一下你的服裝。』曾子沒有接受,派來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後又來了,可曾子仍然沒有接受。派來的人說:『先生不是有求於國君,完全是國君自己封贈給你的,爲什麼不肯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就怕得罪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會驕橫。
縱然魯君贈送我采邑,沒有對我表現出驕橫,我能不怕他嗎?』最後,還是沒有接受。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氣節。』
【原文】
子思居於衛,縕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聞之,使人遺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與人也,如棄之。』子思辭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無,何故不受?』子思曰:『急聞之,妄與不如棄物於溝壑,急雖貧也,不忍以身爲溝壑,是以不敢當也。』
【注釋】
子思:又稱『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鯉的兒子。

+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6-13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立節】所載孔子不軾、曾子拒邑諸事詮析

【說苑】卷四【立節】篇載孔子過陳國修門者不軾、曾子辭魯君之邑、子思安於縕袍三事,皆先秦儒家砥礪名節之典範。劉向輯錄此三則,實欲彰明士人立身處世之大節,今試爲析論如次。

一、孔子不軾:禮之本質在德而不在儀
楚伐陳而役使其民修城門,孔子過之不行軾禮。子路所疑者,乃【周禮·秋官】"禮三揖而後軾"之常儀;孔子所執者,卻是【禮記·曲禮】"君子行禮,不求變俗"之大義。蓋陳民臣事敵國而不知恥,此即【論語】所謂"民免而無恥"之狀。孔子不軾,非失禮也,乃以"不禮"爲教化——正如【荀子·大略】言"禮以順人心爲本",其不軾之舉,實爲喚醒陳民"知恥近乎勇"(【中庸】)的道德自覺。

二、曾子拒邑:義利之辨的實踐典範
魯君贈邑之事,尤見曾子深得【孟子·告子上】"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之旨。考【禮記·檀弓】載曾子臨終易簀之事,其嚴守禮制如此,則拒邑乃必然。劉向特書"衣弊衣以耕",正與【論語·雍也】原思辭粟章相映成趣。儒家非拒利也,唯當如【周易·乾文言】所言"利物足以和義",曾子所爲,恰是【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生動詮釋。

三、子思縕袍:士志於道的風骨呈現
子思"縕袍無表"而拒齊王聘,此中深意可參【孟子·盡心上】"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其言"伋聞饋遺於君者,不在車馬衣裳",實本【尚書·說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之義。較之【荀子·修身】"志意修則驕富貴"的論述,子思之守更見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論語·泰伯】)的精神氣度。

要之,三事雖異,其理一貫。【說苑】此篇以"立節"爲題,正揭示儒家道德實踐之核心:孔子不軾顯"智仁勇"三達德,曾子拒邑明義利之辨,子思安貧守士節。劉向編次之際,當有鑑於西漢季世士風頹靡,故特標舉先秦典範。今日讀之,猶見【周易·困卦】"君子以致命遂志"的凜然風骨,足爲千古士人立心立命之圭臬。

(全文798字)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7-1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立節】所載孔子不軾、曾子拒邑諸事,實爲儒家氣節觀之精微體現。今試析其義理如次:

一、孔子不軾之深意
楚伐陳而役其民修城門,孔子過之不軾,非禮之疏也,乃義之精也。子路所問"過二人則軾"乃常禮,然孔子所守者乃"經權之道"。【禮記·曲禮】云"禮從宜,使從俗",陳民爲敵國所役而不抗爭,是"知亡國而不爭"(【說苑】原文),此失節之民,非當敬之人。孔子以"不智不忠"斥之,正合孟子"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精神,彰顯"禮之大體"在明是非而非拘儀節。

二、曾子受祿之義利辨
曾子"衣弊衣以耕"卻拒魯君之賜,尤見儒家"以義制利"之要旨。【荀子·大略】言"君子隘窮而不失其勞",與【說苑】載曾子"吾聞受人施者常畏人"之語相契。此非矯情鳴高,實因"無功不受祿"乃士之底線。孔子曰"見利思義"(【論語·憲問】),曾子所爲,正是"義然後取"(【論語·季氏】)的實踐,較之子思"縕袍無里"而安貧樂道,皆體現"士志於道"的修爲次第。

三、立節的三重境界
觀此數事,可見儒家氣節觀有三重:
1. 守常:如日常之軾禮,循禮而動
2. 明變:如孔子不軾,權變合義
3. 固本:如曾子拒邑,守道不移
【周易·困卦】象辭"君子以致命遂志",正可爲此作注。劉向列此事於"立節"篇,實有深意——節者非徒死守,乃在通權達變中持守本真。

結語:
讀【說苑】此章,當知古人立節非爲虛名。孔子之"不軾"示大義,曾子之"拒邑"明廉恥,皆本於"仁以爲己任"的擔當。今人學之,不在摹其形跡,貴在識其"義之與比"(【論語·里仁】)的精神內核,方不負先賢垂訓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