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3|回覆: 2

[道學研究] 【列子】卷7楊朱詩解1實則無名名則無實名者正偽循名責實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2 16: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7楊朱詩解1無名名無實名者循名責實
題文詩:
楊朱游魯,舍於孟氏,孟氏問曰:人而已矣,
奚以名爲?楊朱對:以名爲富.富矣,
奚不已焉?曰爲貴也.既貴矣,奚不已焉?
曰爲死.既死矣,奚爲?曰爲子孫.
問曰,益於子孫?曰苦,燋其智,
名乃得之,乘其名者,澤及宗族,利兼鄉黨,
況子孫乎?問曰,名者必廉,斯貧;
爲名必讓,斯賤.楊朱對:管仲相齊,
君淫亦淫,君奢亦奢;志合言從,道行國霸,
死之後,管氏而已;田氏相齊,君盈己降,
己施,民皆歸之,因有齊國,子孫享之,
至今不絕.孟氏乃曰:若實名貧,偽名.
楊朱對:無名,無實.聲也,
偽而已矣;昔堯舜偽,以天下讓,許由善卷,
不失天下,享祚百年.伯夷叔齊,以孤竹君,
讓而終,亡其國也,而餓死於,首陽之山;
實偽之辯,如此其省.真情所致,非名非利.
循名責實,辨名審實,名副其實,實至名歸.

【原文】

楊朱曰:『百年,壽之大齊①。得百年者千無一焉。設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幾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②,晝覺之所遺,又幾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又幾居其半矣。量十數年之中,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③,亦亡一時之中爾。則人之生也奚爲哉?奚樂哉?爲美厚爾,爲聲色爾,而美厚復不可常厭足④,聲色不可常玩聞。乃復爲刑賞之所禁勸,名法之所進退,遑遑爾競一時之虛譽,規死後之餘榮,偊偊爾順耳目之觀聽⑤,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年之至樂,不能自肆於一時,重囚累梏,何以異哉?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住,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⑥,故不爲名所勸⑦;從性而游,不逆萬物所好,死後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爲刑所及。名譽先後,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注釋】
①齊——定限。
②弭——除去。
然——音 yóu(由),舒適自得貌。介——微小。
④厭——通『饜』,吃飽,引申爲滿足。
偊偊——獨行貌。順——【集釋】:『「順」,【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元本、世德堂本並作「慎」。【意林】引同。』順通慎。
⑥當身——俞樾:『「當身」乃「當生」之誤。下雲,「死後之名非所取也」,「當生」與「死後」正相對。下文雲,「且趣當生,奚遑死後」,是其證。』
⑦勸——【集釋】:『北宋本、汪本、【四解】本「勸」作「觀」,今依吉府本、【道藏】白文本、世德堂本正。』

【譯文】
    楊朱說:『一百歲,是壽命的極限。能活到一百歲的,一千人中難有一人。即使有一人,他在孩童與衰老糊塗的時間,幾乎占去了一半時間。再去掉夜間睡眠的時間,去掉白天休息的時間,又幾乎占去了一半。加上疾病痛苦、失意優愁,又幾乎占去了一半。估計剩下的十多年中,舒適自得,沒有絲毫顧慮的時間,也沒有其中的一半。那麼人生在世又爲了什麼呢?有什麼快樂呢?爲了味美豐富的食物吧,爲了悅耳的音樂與悅目的女色吧,可是味美豐富的食物並不能經常得到滿足,悅耳的音樂與悅目的女色也不能經常聽得到與玩得到。再加上要被刑罰所禁止,被賞賜所規勸,被名譽所推進,被法網所阻遏,惶恐不安地去競爭一時的虛偽聲譽,以圖死後所留下的榮耀,孤獨謹慎地去選擇耳朵可以聽的東西與眼睛可以看的東西,愛惜身體與意念的是與非,白白地喪失了當時最高的快樂,不能自由自在地活一段時間,這與罪惡深重的囚犯所關押的一層又一層的牢籠又有什麼區別呢?上古的人懂得出生是暫時的到來,懂得死亡是暫時的離去,因而隨心所欲地行動,不違背自然的喜好,不減少今生的娛樂,所以不被名譽所規勸,順從自然本性去遊玩,不違背萬物的喜好,不博取死後的名譽,所以不被刑罰所牽連。名譽的先後,壽命的長短,都不是他們所考慮的。』

炎平 發表於 2025-4-8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篇】名實之辨析微

【列子·楊朱】篇所載名實之辯,實爲戰國思想界對價值本體的深刻叩問。孟氏與楊朱之對答,層層遞進,直指名教本質。楊朱謂"以名爲富""爲貴""爲死""爲子孫",揭示出名器乃世人所逐之標的,然此名器實爲"偽"之表徵。其言"實則無名,名則無實",實發前人所未發,與【道德經】"名可名,非常名"遙相呼應。

考管仲、田氏之例,尤見名實相悖之妙。管仲"志合言從,道行國霸",然身死則名滅;田氏"君盈己降,君斂己施",反得世享。此二者之異,正在"實名貧,偽名富"的弔詭。楊朱更舉堯舜"偽讓天下"而享祚百年,伯夷叔齊"實讓"反餓死首陽,此等對比,實將儒家名教之虛妄揭露無遺。

至其論百年壽數一段,尤見楊朱思想之精髓。其計算人生有效光陰不過十數年,而世人卻"遑遑爾競一時之虛譽,規死後之餘榮",此乃"重囚累梏"而不自知。其主張"從心而動""從性而游",實爲對生命本真狀態的呼喚。所謂"當身之娛非所去",與【莊子·養生主】"爲善無近名,爲惡無近刑"異曲同工。

細究楊朱此論,實包含三層深意:其一,名器乃社會建構之產物,與生命本真相隔;其二,追名逐利者反爲名所囚,失生命真樂;其三,太古之人"不逆萬物所好",方爲得道。此說雖似消極,實含深刻的人性覺醒。在戰國名實淆亂之際,楊朱之說無異於一劑清醒良藥。

然需辨明者,楊朱非簡單否定名教,而是揭示"名聲也者,偽而已矣"的本質。其"循名責實"之論,實爲要求名實相符的辯證思考。這種思想方法,對後世玄學"辨名析理"的傳統影響深遠。在當代價值多元的社會環境中,楊朱對生命本真的思考,仍不失其啟示意義。人生在世,當求"逌然而自得"之境,不爲外物所役,此或爲楊朱思想給予今人的最大教益。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7-13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名實之辨詮解

【列子·楊朱】篇所載楊朱與孟氏問答,實爲先秦名實之辨的重要文獻片段。此段對話雖簡,然深蘊道家對名實關係的批判性思考,尤以"實則無名,名則無實"八字爲樞要,值得深入剖析。

一、名實相離的辯證邏輯
楊朱提出"以名爲富"的遞進式詰問,揭示出名實關係的三重悖論:其一,求名者以名代實,將"名"等同於"富"的實質;其二,得名者復求不已,表明名永遠無法真正替代實;其三,終極追問指向"爲子孫"的虛妄,暴露出名實分離的世代傳遞性。這種"名者,偽而已"的論斷,與【道德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學立場一脈相承。

二、循名責實的實踐困境
孟氏之問代表世俗價值體系,楊朱之答則構成解構性質疑。對話展現"循名責實"在實踐中的雙重困境:從本體論層面看,名作爲符號系統永遠滯後於實的變化;從價值論角度言,名的累積不能增加實的本質。如楊朱所言"奚不已焉"的循環追問,正是對名實錯位現象的深刻揭示。

三、道家名學觀的現代啟示
此段文本蘊含的名實觀,對當代社會仍具警示意義。在符號消費盛行的時代,楊朱所批判的"以名爲富"現象愈演愈烈。道家主張的"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實爲對異化現象的超越之道。所謂"正偽"之辨,本質上是對本真存在的呼喚。

要之,此段對話雖短,卻完整呈現了道家名學"解構-批判-超越"的三重進路。楊朱通過層層詰問,不僅揭露了名實關係的異化本質,更指向"返樸歸真"的哲學旨歸。讀者若能超越文字表象,體悟"無名之實"的深意,方得窺見道家名實之辨的真諦。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9-6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首章所論『名實之辨』,實乃先秦哲學中一重要命題。今觀此段對話,楊朱與孟氏問答之間,已觸及名教與自然之張力,其思想深度遠超表面所見。

楊朱答孟氏『奚以名爲』之問,以『爲富』『爲貴』『爲死』『爲子孫』層層推進,揭示世人逐名之心理機制。此非簡單否定名之價值,而是直指名實分離之社會現象。所謂『實者無名』,並非謂實不需名,而是指真實之狀態本無需外在標籤而自足;『名者無實』則警示名若脫離其實,則成虛妄。此與【道德經】『名可名非常名』之旨暗合,皆強調名相之相對性與局限性。

楊朱之論,實承道家『循名責實』之政治智慧。名者,非僅爲符號,乃與社會秩序、倫理規範緊密相連。然若名實相悖,則禮法淪爲虛文,道德成爲偽飾。故『名者正偽』之辨,實關涉社會誠信與個體 authenticity(本真性)之存亡。楊朱看似否定名利,實則批判的是異化之名——即脫離人性本真而成爲壓迫性之外在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楊朱並非徹底棄名,而是主張『名當其實』。其言『爲子孫』而求名,恰反映名作爲文化傳承載體之功能。儒家『必也正名乎』與之實有相通之處:皆強調名實相符乃社會和諧之基。差別在於儒家側重名教建構,而楊朱更警惕名教異化。

此段對話在今日仍具深意。現代社會符號泛濫,名實分離尤甚。網絡虛名、商業包裝、人設建構,皆需以『循名責實』之精神審視。楊朱之學提醒我們:一切名相終需回歸生命實感,榮譽當根植於真實德行,制度當契合人性需求。

故讀此章不可簡單視作消極避世之論。楊朱撕破名教偽飾,正是爲追求更高之真實——此乃道家『返樸歸真』哲學之深刻處,亦是中國思想中名實之辨的精髓所在。

以上內容依託您的需求生成,由深度求索(DeepSeek)創作。深度求索團隊致力於開發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幫助用戶獲取知識和靈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