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7|回复: 2

[儒家学说] 礼记所说的“君”是怎样的领导者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21-7-21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礼记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
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
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
礼达而分定,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而去其诈,用人之勇而去其怒,用人之仁而去其贪。
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解析所明者,道之体也;所养者,义之汇也;所事者,德之会也。
道体,故能知民情;义汇,故能通民义,德会,故能明民利。
君不能爱死患生,必有所器,而不通达于礼,不能亲民。
虽明而不取民道,虽养而不辟民义,虽事而不见民利,则无能为之矣。
大夫而不知礼,则不能明君臣之分,不识臣为民仆之义。
故大夫不免其诈、怒、贪。
故大夫不能临患而变,而失臣道,贰其忠。
斯今之谓乎!

韩屋牡 发表于 2025-7-24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记》"君道"义疏:论明道、养义、会德之三重统御境界

《礼记·礼运》篇所论君道,实为华夏政教文明之精髓。其"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三句,构建起"道-义-德"三重统御体系,与《大学》"明明德"之说相表里。今试为析论:

一、明道之体:君道的第一重境界在于"所明者,道之体也"。此道非抽象玄理,而是"必知其情"的实证工夫。郑玄注"明"为"照临四方",实指君主须如《洪范》"皇极"般建立价值标准。所谓"非明人者",正是反对法家式"以吏为师"的管控思维,而主张《中庸》"率性之谓道"的引导哲学。历史上汉文帝罢除诽谤罪,即此"道体知民情"的典范。

二、养义之汇:"所养者,义之汇也"揭示君民关系的互济本质。孔颖达疏解"养"为"制取赋税",然更深层当如《孟子》"以善养人"之意。君主通过礼制实现"义者宜也"的分配正义,如《周礼》九赋九式之制。北宋范仲淹创设义庄,即此"义汇通民义"的微观实践。所谓"非养人者",正是警惕"惠而不知为政"的施恩陷阱。

三、会德之枢:"所事者,德之会也"体现政教合一的治理智慧。贾谊《新书》解"事"为"立制度",实则暗合《周易》"显诸仁,藏诸用"之旨。君主当如周公制礼作乐,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明儒丘濬《大学衍义补》特别强调此"德会明民利"的教化功能,反对单纯功利导向。

当代领导者鉴戒此三重境界,尤需注意:其一,"用人之知而去其诈"要在建立制度性防腐机制;其二,"礼达而分定"需转化为现代权责体系;其三,"死社稷谓之义"当升华为对宪政秩序的守护。清儒孙希旦《礼记集解》指出:"三代以下,惟汉文帝稍近此道。"可见君道实践之难。

要之,《礼记》君道论实为动态平衡体系:明道而不越位,养义而不代庖,会德而不说教。在解构"君-臣-民"三元关系时,既否定法家的绝对威权,亦超越道家的无为放任,构建出"百姓则君以自治"的共生格局。此中智慧,对现代领导力建设仍具深刻启示。
天子规风 发表于 2025-7-25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记》"君道"义疏:论明德之君与天下共治之理

《礼记·礼运》所载君道三要义,实为华夏政治哲学之精髓。所谓"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揭示君道本质非以智术驭下,乃以天道明德自持。郑玄注云:"明谓明于天道",此"明"非寻常聪察,实为《大学》"明明德"之谓。君者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明德自显,则百姓各得其明,此即"百姓则君以自治也"之深意。

"所养"之义,非谓聚敛以富宫室,实指《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德性涵养。孔颖达疏解"养君以自安"时指出:"君能正身以率下,则民安其分"。昔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正以身示"义之汇"的君道典范。若反以厚敛养民,恰如管仲"仓廪实"之说,终陷"不足"之弊,此即贾谊《新书》所讥"末涂之养"。

至若"所事"之道,当参《周易》"圣人以神道设教"之义。君者所事在天道,非事琐务于臣下。董仲舒《春秋繁露》言:"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恰与此契。若事必躬亲,反失"德之会"的统摄之功,此即荀子"主道利周"之诫。三代圣王"垂衣裳而天下治",正得此中三昧。

文中"用人之知而去其诈"三句,实本《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之说。王夫之《读通鉴论》阐发此理:"君道在使人各效其真,而非矫其性"。所谓"去其诈",非谓苛察臣下,乃指建立"礼达而分定"的秩序,使诈无所容。齐桓用管仲之智而制其奢,汉文纳贾谊之谋而抑其躁,皆得此道。

末段论君臣死节之别,当与《左传》"国君死社稷,正也"互参。孔疏云:"变谓非常之道",盖大夫当以宗庙存续为重。此中深意在于:君道以天下为公器,臣道以守职为本分。程颐释"圣人以天下为一家",特别强调"非强为之,明其理而已"。今日观之,犹见其警示意义:领导者若不明"道体""义汇""德会"之旨,徒务权术管控,终将陷于"虽明而不取民道"的治理困境。

要之,《礼记》所示君道,实为德位相配的共同体治理智慧。其精髓不在控制之术,而在"明德"以启众明、"养德"以安民心、"事道"以成治功。此中深意,足为今世领导力建设之明镜。
曹音步 发表于 2025-9-9 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记》所言“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实为儒家领导哲学之精粹。此段文字非仅定义君主职责,更揭示了一种以道义为核心的领导伦理。今试析其要义,以明古圣先贤之于治国之道。

一、君道之本:明道、养义、事德
“所明者,道之体也”,君主治国首在明察天道人伦之本体,而非以己之明苛责臣民。此与《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相契,强调君主须通过体认宇宙秩序以确立人间纲常。“所养者,义之汇也”,君主受天下奉养实为道义之汇聚,而非单纯物质供给。《孟子·离娄上》言“义,人之正路也”,君主正是以自身为义之载体,使百姓各安其分。“所事者,德之会也”,君主受臣民侍奉乃因其为德行之表率,此与《大学》“明明德”之旨相通。

二、君臣分职:礼达分定之要义
“礼达而分定”乃治国枢机。君主明道故能知民情,养义故能通民义,事德故能明民利。若君主“虽明而不取民道”,则如舟失水;虽养而不辟民义,则似树断根;虽事而不见民利,犹镜蒙尘。至若大夫不知礼,则不能明君臣之分,不悟“臣为民仆”之义,终将陷于诈、怒、贪之弊,临患失节而贰其忠。此与《孝经》“在上不骄,制节谨度”之训相呼应。

三、用人之智:去诈存真之道
“用人之知而去其诈”三段,实为领导艺术之极致。智者之诈、勇者之怒、仁者之贪,皆需以礼制之。此非简单取舍,而是通过制度与教化使人尽其才而抑其弊。如《周易·乾卦》所言“各正性命”,君主之责在创设使人性向善的制度环境。

四、死社稷与死宗庙:责任伦理之别
“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此非鼓吹牺牲,而是阐明责任层级。君主之死为守土之义,大夫之死为守职之变,二者皆需建立在对礼的透彻认知基础上。今人观之,犹可见职位越高者,其责任越关乎整体存亡之理。

结语:《礼记》所建构的君主观,实为以道为体、以义为用、以德为相的有机体系。其强调“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非凭主观臆想,而是通过“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的实践智慧达成。此种领导哲学,对今世管理者仍具深刻启示: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控制他人,而在于成就他人;不在于彰显权威,而在于践行道义。斯所谓“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之深意,盖领导之极致,乃是使众人各得其所、各尽其性者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