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30|回覆: 1

[其他] 道德經學習心得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3-2 03: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d8319df1de26d3ffbf285619d382bb3.jpg
圖:重慶道德經學友會

原題:學習【道德經】三年的收穫

學習【道德經】是源於三年前誤打誤撞地進入了【道德經】的學習群。這幾年中跟隨群里的學習節奏,按黃曉明老師【道德經十講:98天輕鬆入門】的方法學習。兩年的學習中我收穫了很多。

首先,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學習【道德經】這兩年我的孩子剛好進入青春期,孩子因爲高中的學習壓力大,常常莫名發脾氣,導致我非常的焦慮,我也常常和她發脾氣。孩子也是脾氣暴躁,從小功課好,我就沒在意孩子的變化。可是高中後她就和小時侯不一樣了,各種方法試過還是不買帳,我自己也焦慮,弄得家裡的氣氛很不好。很無助的時候,我常常以淚洗面。我沒有意識到是我自己出了問題。非常有幸的是,黃老師第一次到重慶來講【道德經】的那天我有空,我就選了一個靠近他的位置坐下,面對面地聽黃老師講【道德經】。課間休息的間隙我告訴老師我的困惑,老師一句話點醒我:『多言數窮』!你說的太多了,孩子肯定不聽。從此每當我有糾結的時候就讀經,慢慢的自己真的就靜下心來了。和孩子的關係也是越來越好。因爲自己不再焦慮不安了,所以和孩子的交流也順暢了,看她也是怎麼看都順眼了很多,和孩子在一起,遇到她的一些小狀況我也能從容淡定。所以我學習【道德經】不僅修了自己的心,更是很從容地陪伴孩子順利渡過了青春的叛逆期。孩子也順利考入她的理想大學,學習她自己喜歡的專業。

圖:黃曉明老師在講課時介紹納言老師的學習收穫
d6262e6b032c22e37dda190c7324d430.jpg

其次,讀經給我的工作也帶來了助力。因爲我是一名特教老師,每天面對一群身體心智有障礙的人,雖然我是很喜歡孩子的,可是工作上也會出現瓶頸的時候,也會出現倦怠現象。因爲自己讀【道德經】,有一天我就突發奇想,爲什麼不可以讓我的學生們和我一起讀呢?爲什麼不可以讓他們也在經典的滋養下變得平和?爲什麼不可以讓他們也感受經典?所以我開設了經典誦讀課,每天早上帶著孩子們一起讀【弟子規】,讀【三字經】,讀【論語】。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根據他們的能力分班後,也帶著他們一起讀【道德經】。堅持了快兩年,我發現原來特別不能安靜下來的同學們可以安靜下來了,以前說話不利索的孩子也口齒清晰了很多。特別是有一個孩子,原來識字很少的他可以自己看一些簡單的繪本故事書了。這真是一個值得慶賀的事兒!所以在工作中我也找到了樂趣,同事們也相處愉快,大家都覺得我正氣十足!年輕的同事們也愛和我講一些新的資訊,他們工作生活上有什麼困惑也願意和我說一下,彼此之間沒有嫌隙。

第三,讀【道德經】帶給我自己滿滿的幸福感。因爲讀【道德經】認識了很多朋友,每次黃曉明老師到重慶來講【道德經】都去聽,下來再按照文化傳統平台的節奏讀,慢慢的自己也會分享一些感悟了,然後就在我自己的親子學習群里分享【道德經】和親子關係,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特別是參加一個培訓機構每周三的學生家長讀書會,我就建議讀書會開始前就讀讀【道德經】靜心。每次參加家庭教育的沙龍課程,在開課前我也帶著大家讀讀【道德經】。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感覺自己的心態更平和包容了,那種被別人需要的幸福感覺由內而外時刻在心底湧出來。感覺很好!

這是我學了近三年【道德經】的體會。特別感謝文化傳統平台,特別感謝黃曉明老師,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在經典的滋養下讓我們越來越好!

文 / 納言

2019年1月

龍依 發表於 2025-8-2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道德經】踐履體悟之當代啟示——重慶學友會心得芻議

(按:本文依【文心雕龍】"詮賦"體例,略陳經義)

觀納言道友所述修習歷程,恰合【道德經】"爲學日益,爲道日損"之要旨。其三年體證,暗合經中三要義:一曰"行不言之教"(二章),二曰"守靜篤"(十六章),三曰"大器晚成"(四十一章)。今試爲析論:

一、親子之道與"希言自然"
道友初困於親子齟齬,正犯"多言數窮"(五章)之忌。黃師點化之語,實本老子"悠兮其貴言"(十七章)之訓。青春期子女,恰如"草木之生也柔脆"(七十六章),強爲說教則如"兵強則滅"。道友悟得"我無爲而民自化"(五十七章)之理,化焦慮爲靜觀,終致"母子相合,如嬰兒乎"(五十五章)之境。此證家庭教育當法"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八章)之德。

二、特教實踐與"大制不割"
其將經典誦讀引入特殊教育,深得"聖人常善救人"(二十七章)三昧。【道德經】云"大音希聲",而道友以誦讀調伏躁動,使鈍者能讀,喑者能言,恰是"大方無隅"(四十一章)之妙用。特教學生如"埏埴以爲器"(十一章),道友不執定法,因材施教,終成"大器晚成"之功。此乃"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在教育領域之鮮活例證。

三、生命境界與"光而不耀"
道友三年進學歷程,正合"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四十一章)之進階。初則"眾人熙熙",終至"澹兮其若海"(二十章)。其親子關係之改善,職業瓶頸之突破,皆因"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之功。此證修習經典非徒口耳之學,實爲"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的踐履。

結語:
重慶學友會諸君之實踐,印證【道德經】非玄遠空談,實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七十章)的生活智慧。道友所呈二圖:一爲學友共修之景,一爲黃師授課之態,恰構成"有無相生"(二章)之象——群體共學爲"有",個人體悟爲"無",二者同出而異名。願諸道友繼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使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常開於日用倫常之間。

(全文計798字,依王弼注本爲宗,兼采河上公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