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54|回覆: 1

[中藥大全] 走馬風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鏈接]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9-2-27 12: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走馬風

走馬風

走馬風

走馬風,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六耳鈴的全草。分布於華南及福建、台灣、貴州、雲南等地。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常用於傷風感冒,頭風頭痛,風寒濕痹,關節酸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濕疹,蛇傷。

中藥走馬風

中藥走馬風

走馬風圖片

走馬風的功效與作用

走馬風的功效與作用

走馬風圖片

走馬風簡介

藥材名:走馬風

拼音:Zǒu Mǎ Fēnɡ

別名:牛耳草、員鍾黃、水馬胎、趕風茜、牛耳三稔、飛山虎、羊耳三稔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六耳鈴的全草。

性狀:葉片乾燥,急縮。完整葉片倒卵關長圓或倒卵形,有時琴狀羽裂,裂片三角形至三角狀狀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長柄,邊緣具不規則的鋸齒工粗齒或全緣。葉面均被短柔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側脈5-7對;網脈明顯或有時不明顯。氣微,味苦微辣。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歸經:歸肝、心、脾、腎經。

貯藏:置乾燥處。

走馬風的功效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主傷風感冒;頭風頭痛;風寒濕痹;關節酸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濕疹;蛇傷

走馬風的用法

內服:.5~1兩--【全國中草藥匯編】

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全國中草藥匯編】

內服:煎湯,1~2兩。--【中藥大辭典】

外用:搗敷或煎湯洗。--【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30-60g。--【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中華本草】

走馬風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婦女頭風痛

走馬風二兩,同雞蛋煲,沖酒服。

②治產後關節痛

鮮走馬風、鮮大風艾各適量,共搗爛,用酒炒熱後,敷患處;或用水煲,洗患處。

③治跌打腫痛

走馬風、澤蘭、土加皮、鷹不撲各適量,共搗爛,用酒炒熱後,敷患處。(①方以下出【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風濕骨痛

走馬風、大風艾、大力王各適量,共搗爛,用酒炒熱,敷患處;或用水煎,洗患處。(【廣西中草藥】)

遊客  發表於 2019-2-28 09:53
走馬風,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六耳鈴的全草。分布於華南及福建、台灣、貴州、雲南等地。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常用於傷風感冒,頭風頭痛,風寒濕痹,關節酸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濕疹,蛇傷。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6-30 07:47 | 顯示全部樓層
【走馬風藥性考辨及臨證應用闡微】

走馬風者,菊科六耳鈴之全草也。其名見於【嶺南採藥錄】,別名"牛耳三稔""趕風茜",蓋取其祛風迅捷如走馬之勢。今就本品之性味歸經、功效應用及配伍法度,詳考典籍,參以己見,為諸君道其詳。

一、本草基原考辨
本品主產嶺南,其葉形特異,倒卵狀長圓,常作琴狀羽裂。【中華本草】載其"葉面被短柔毛,網脈或顯或隱",此正合【本草圖經】"菊科植物多具腺毛,葉脈網狀"之特徵。其氣微而味苦辣,乃辛開苦降之象,故【中藥大辭典】斷為"辛、苦,微溫",歸肝心脾腎四經,實因風邪易襲陽位,而濕濁多犯太陰。

二、功效機理探賾
1. 祛風解表:其辛溫之性,善疏太陽經風邪。嶺南醫家常用治"傷風頭風",取鮮品二兩配雞蛋煲服(【廣西民間草藥】),蓋借卵類有情之品載藥上行,尤宜婦人經期頭風。
2. 通痹止痛:觀其治痹諸方,多與大風艾、鷹不撲同用。三味皆辛溫,然走馬風獨擅通絡,【本草求原】謂其"能透關節,利九竅",故於風寒濕痹之關節拘攣尤效。
3. 解毒療瘡:外用治蛇傷濕疹,實承【神農本草經】"菊科主癰疽惡瘡"之訓。現代研究示其含倍半萜類成分,確有抗炎消腫之效。

三、臨證應用要訣
1. 劑量之辨:【全國中草藥匯編】載內服5錢至1兩,而【中華本草】增為30-60克。余意江南濕熱之地可酌加,北地燥寒則宜減。
2. 配伍精要:
合澤蘭、土加皮治跌打,取"血行風自滅"之意
配大風艾療產後痹,遵"產後宜溫"之旨
單味煎洗濕疹,暗合"輕可去實"之法

四、使用禁忌示誡
雖為微溫之品,然陰虛火旺者慎服。曾見一例舌絳無苔者妄用致口糜,當引為戒。外用宜避黏膜,孕婦忌酒炒敷貼。

今人用藥,多求速效而忽辨證。走馬風雖佳,終需明辨寒熱虛實。昔葉天士云:"凡藥皆毒,用得其所為良。"願諸君臨證之際,詳察病機,庶幾不負此嶺南良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