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55|回覆: 0

[中藥大全] 白前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9-2-26 14: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白前

白前

白前

白前,中藥名。爲蘿蘑科植物柳葉白前或芫花葉白前的乾燥根莖和根。秋季採挖,洗淨,曬乾。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貴州、雲南、四川等地。具有降氣,消痰,止咳的功效。用於肺氣壅實,咳嗽痰多,胸滿喘急。

02ea378284f45a50ffb906bb53c42d7f.jpg

白前圖片

白前的功效

白前的功效

白前圖片

白前的作用

白前的作用

白前圖片

白前簡介

藥材名:白前

拼音:Bái Qián

別名:石藍、嗽藥、柳葉白前、水楊柳、大鶴瓢、水柳、芫花葉白前、溪瓢羹、消結草、烏梗仔、蜜白前、炒白前、鵝管白前

來源:本品爲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的根及根莖。8月挖根,或拔起全株,割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

性狀:根莖呈細長圓柱形,有分枝,稍彎曲,長4~15cm,直徑1.5~4mm。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節明顯,節間長1.5~4.5cm,頂端有殘莖。質脆,斷面中空。節處簇生纖細彎曲的根,長可達l0cm,直徑不及1mm,有多次分枝呈毛須狀,常盤曲成團。氣微,味微甜。

化學成分:含三萜皂甙、海罌栗甙元A、B(glaucogenin A,B)、海罌粟甙A(glaucoside A)及海罌粟甙元C- 黃花夾竹桃單糖甙(glaucogenin- C-mono- D-theve-toside)等。芫花葉白前含三萜皂甙。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歸經:歸肺經。

貯藏:置乾燥處。

禁忌:陰虛火旺、肺腎氣虛咳嗽者慎服。

白前的功效

瀉肺降氣;下痰止嗽。主主冶肺氣壅實之咳嗽痰多;氣逆喘促;胃脘疼痛;兒疳積;跌打損傷

白前的用法

內服:3~9g。--【中國藥典】

內服:煎湯,1.5~3錢。--【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中華本草】

白前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久患暇呷咳嗽,喉中作聲,不得眠

白前,搗爲末,溫酒調二錢匕,服。(【梅師集驗方】)

②治久嗽兼唾血

白前三兩,桑白皮、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頓服。若重者,十數劑。忌豬肉、海藻、菘菜。(【近效方】)

③治胃脘痛,虛熱痛

白前和重陽木根各五錢。水煎服。

④治瘧母(脾腫大)

白前五錢。水煎服。

⑤治小兒疳積

白前、重陽木或兗州卷柏全草各三錢。水燉服。

⑥治跌打脅痛

白前五錢,香附三錢,青皮一錢。水煎服。(③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嚴匡 發表於 2025-7-26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前藥性考辨及臨床應用闡微】

白前一物,首載於【名醫別錄】,位列中品。其性味辛開苦降,微溫而不燥,專入肺經氣分,乃治肺家痰壅氣逆之要藥。今就歷代本草所載,參以臨證心得,詳辨其用如次。

一、藥性本源考
柳葉白前與芫花葉白前雖同科異種,然其藥用部位皆取根莖,稟秋金肅降之氣。【本草崇原】謂其"形似白薇而中空",今觀藥材性狀,確具"鵝管通竅"之象,此正應肺臟中空之性。其所含三萜皂苷類成分,恰合【本草備要】"味辛能散,苦能降"之說,現代藥理證實其確有顯著祛痰鎮咳之效。

二、功效應用析微
1. 降氣消痰之妙
白前尤擅治"肺氣壅實"之候,此證當見咳嗽痰多、胸膈滿悶、喘促不得臥,其痰質多稠黏。【本草正義】言其"專主肺家痰飲",較之杏仁偏於宣降,白前更長於滌盪痰濁。臨證配伍:
合紫菀、款冬,治寒痰壅肺
配桑白皮、地骨皮,療熱痰膠結
伍半夏、茯苓,化濕痰停滯

2. 止咳平喘之辨
其止嗽之功,非似罌粟殼之斂澀,實爲"因勢利導"之法。【醫學衷中參西錄】載:"白前能導肺中痰水下行的的,痰去則咳自止。"故於哮喘發作期,與麻黃、杏仁同用;久咳不止者,當佐五味子、訶子。

三、臨證禁忌發蒙
陰虛火旺者慎用,此理易明。然"肺腎氣虛咳嗽"之禁尤當注意,因此時根本已虛,若再降泄,恐傷元氣。常見誤用者,每見氣短乏力加重,此即【本草害利】所誡"虛家如油入面"之弊。

四、古今驗方摭拾
1. 梅師治久咳方:單味酒調,取其辛溫通達之性,尤宜寒飲久咳。
2. 近效咳血方:配伍桑白皮等,暗合"降氣即所以降火"之旨,今用於支氣管擴張咯血有效。
3. 福建治脅痛方:合香附、青皮,拓展其"通調氣機"之用,實爲古法新用。

結語:白前之用,貴在"通降"二字。然今人每見咳嗽即投,不辨寒熱虛實。須知藥之爲物,利劍雙刃,用得其所則效如桴鼓,誤投則反傷正氣。學者當於"降氣不傷正,消痰不損陰"處細加揣摩,方得用藥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