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老子本意是"上善治水"? 系對大禹思想的總結(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9-3 23:57| 發布者: 酒滿茶半| 查看: 2244| 評論: 0|來自: 文化中國

摘要: 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言善信 禹接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 ...

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言善信

禹接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製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範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太平御覽卷823引【隨巢子】)。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再即天子位。帝禹到塗山,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動善r。

大禹最善於治水。如果我們以大禹時代為背景,對這一章的理解就能一氣喝成。

關鍵詞:善:

上善治水。--------這是史官對大禹功績的表述。

水善利萬物而又爭(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師法大自然,對水的性質的總結。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r。--------用於社會的治理所應有的態度和方法。

夫唯不爭,故無憂。----------治理的效果。

不知到了哪個時期,史官對這篇政論整理了一次,上善治水變成了乙本的上善若水。於是有了帛本的甲乙兩個版本。到了傳世本又成了上善似水。

與之相對應的是竹簡本也有多章內容相同,而竹簡的長度長短不同。這也可以認為是史官對老子的整理。

關於竹簡本,目前有一種說法:竹簡本是周王朝內亂,從周王朝史庫里流出來的【老子】版本。所以竹簡本內容不全。

根據如下:

【左傳・昭公22年】:『王子朝、賓起,有寵於景王。王與賓孟說之:欲立之。』2520年前,周景王要立王子朝為王。

『單氏取周』時,被單氏追殺的王子朝,逃到楚國告各諸侯見【左傳・昭公26年】:『王子朝使告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藩屏周,亦曰:「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後人迷敗,傾覆而溺人於難,則振救之。」至於夷王,王愆於厥身,諸侯莫不並走其望,以祈王身。至於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於彘,諸侯釋位以閒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至於幽王,天不t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Pr。則是兄弟之能用力於王室也。至於惠王,天不靖周,生k禍心。施與叔帶,惠、襄辟難。越去王都,則有晉、鄭,咸黜不端以綏定王家,則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p王亦克能修其職,諸侯服享,二世共職。王室其間有王位,諸侯不圖而受其亂。」至於靈王,生而有p,王甚神聖,無惡於諸侯,靈王、景王克終其世。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長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誰敢討之!」帥群不t之人以行亂於王室,侵欲無厭,規求無度,貫瀆鬼神,慢棄刑法,倍奸齊盟,傲很(恨)威儀,矯誣先王。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之罔極。茲不穀震盪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底。若我一二兄弟姐妹甥舅,獎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圖不穀,則所原也。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而諸侯深圖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下。」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穆後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閒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閔馬父聞子朝之辭曰:文辭以行禮也。子朝干景之命,遠晉之大 ,以專其志,無禮甚矣!文辭何為?』

其後,王子朝被單氏等人暗殺於楚國。250年後,韓非子評論說:『周單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而下亂治,援外以撓內,侵下以謀上。……單氏取周……此六人臣之弒君者也,奸臣聞此蹶然舉耳以為是也。』

前516年,晉國卿士趙鞅大合諸侯,前往支持周敬王。隨後在趙鞅和荀躒率晉軍入周,占領王城。王子朝兵敗,同毛伯得、尹文公、召莊公等人攜帶周朝的大量典籍,出奔楚國避難。前505年,周敬王趁楚國為吳國所破之際,派人殺死了王子朝。

傳說中的老子就是因為這次事件而丟官西行的,呵呵。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推論:【老子】一書,原本是周王朝史庫里關於上古政論的總結,由周王朝的史官定期更新以備周王的學習。

只是春秋爭霸,戰國爭雄。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西周實行政教合一體制,教育學術掌握在官府手裡,所以有 王官學 的說法。進入春秋時期,王權衰微,學術下移。前後表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周王朝的文化官員開始外流,散入各諸侯國,甚至有的遠走高飛,進入邊遠四夷之地。

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王子朝和一批貴族子弟攜帶周王室的典籍投奔到了楚國。【論語・微子】篇記述了一批樂官四散而去。

如:大師摯去了齊國,亞飯干去了楚國,三飯繚去了蔡國,四飯缺去了秦國,鼓方叔逃到了黃河之濱,播鞀武逃到了漢水之岸,少師陽和擊磬襄二人則逃到了海濱隱居。中央文化官員的外流,直接導致了周王朝學術文化中心地位的衰落,促進了地域性文化的繁榮發展,一些不用 周禮 而用 夷禮 的諸侯國也隨之有了比較發達的學術文化,這就是孔子說的 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

第二個階段,是從春秋末期開始,諸侯衰落,政在大夫,甚至出現了 陪臣執國命 的現象,一些諸侯國的文化官員直接流入民間。他們走出官府,不再有官祿可食,為了謀生,不得不利用手中的文化知識,向人提供各種各樣的文化服務,比如,擔任禮儀顧問、家庭教師,等等,一些有聲望的則招徒講學,這直接導致了民間私學的興起。

第三階段。春秋諸子發展了周王朝的文化,於是有諸子百家。於是有了【管子】【商君書】。。。。。。。等等。但是他們的源頭都在〖易〗〖老〗。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覺得諸子的學術總是有〖易〗〖老〗的影子。因為諸子的學術思想本來就是以周王朝的〖易〗〖老〗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而〖老子〗之第八章,上善治水,可能就是大禹之時史官對大禹治理社會的政治思想總結。只是由於幾千年的傳承中,有了變化,成了現在傳世本的樣了。歷史總是若隱若現,無論如何,我們今天學習【老子】,除了感嘆我們先人的智慧和能力,更應該激勵自己,學會更多知識,具備更多能力,善於把握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能人。

(作者:體用而已 原題:【老子】第八章帛書甲本第一句:上善治水引起的思考  本文由國學復興文化論壇供稿 刊載本文只為傳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認同其觀點)


來源:文化中國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