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老子本意是"上善治水"? 系对大禹思想的总结(2)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9-3 23:57| 發佈者: 酒滿茶半| 查看: 2242| 評論: 0|來自: 文化中国

摘要: 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言善信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 ...

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言善信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再即天子位。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动善r。

大禹最善于治水。如果我们以大禹时代为背景,对这一章的理解就能一气喝成。

关键词:善:

上善治水。--------这是史官对大禹功绩的表述。

水善利万物而又争(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师法大自然,对水的性质的总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r。--------用于社会的治理所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夫唯不争,故无忧。----------治理的效果。

不知到了哪个时期,史官对这篇政论整理了一次,上善治水变成了乙本的上善若水。于是有了帛本的甲乙两个版本。到了传世本又成了上善似水。

与之相对应的是竹简本也有多章内容相同,而竹简的长度长短不同。这也可以认为是史官对老子的整理。

关于竹简本,目前有一种说法:竹简本是周王朝内乱,从周王朝史库里流出来的《老子》版本。所以竹简本内容不全。

根据如下:

《左传・昭公22年》:“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2520年前,周景王要立王子朝为王。

“单氏取周”时,被单氏追杀的王子朝,逃到楚国告各诸侯见《左传・昭公26年》:“王子朝使告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亦曰:‘吾无专享文、武之功且为后人迷败,倾覆而溺人于难,则振救之。’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闲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至于幽王,天不t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Pr。则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至于惠王,天不靖周,生k祸心。施与叔带,惠、襄辟难。越去王都,则有晋、郑,咸黜不端以绥定王家,则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p王亦克能修其职,诸侯服享,二世共职。王室其间有王位,诸侯不图而受其乱。’至于灵王,生而有p,王甚神圣,无恶于诸侯,灵王、景王克终其世。今王室乱,单旗、刘狄剥乱天下,壹行不若。谓:‘先王何长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谁敢讨之!’帅群不t之人以行乱于王室,侵欲无厌,规求无度,贯渎鬼神,慢弃刑法,倍奸齐盟,傲很(恨)威仪,矫诬先王。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思肆之罔极。兹不谷震荡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若我一二兄弟姐妹甥舅,奖顺天法无助狡猾,以从先王之命。毋速天罚,赦图不谷,则所原也。敢尽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经,而诸侯深图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下。’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大子寿早夭即世,单刘赞私立少以闲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闵马父闻子朝之辞曰:文辞以行礼也。子朝干景之命,远晋之大 ,以专其志,无礼甚矣!文辞何为?”

其后,王子朝被单氏等人暗杀于楚国。250年后,韩非子评论说:“周单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而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侵下以谋上。……单氏取周……此六人臣之弑君者也,奸臣闻此蹶然举耳以为是也。”

前516年,晋国卿士赵鞅大合诸侯,前往支持周敬王。随后在赵鞅和荀跞率晋军入周,占领王城。王子朝兵败,同毛伯得、尹文公、召庄公等人携带周朝的大量典籍,出奔楚国避难。前505年,周敬王趁楚国为吴国所破之际,派人杀死了王子朝。

传说中的老子就是因为这次事件而丢官西行的,呵呵。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推论:《老子》一书,原本是周王朝史库里关于上古政论的总结,由周王朝的史官定期更新以备周王的学习。

只是春秋争霸,战国争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西周实行政教合一体制,教育学术掌握在官府手里,所以有 王官学 的说法。进入春秋时期,王权衰微,学术下移。前后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周王朝的文化官员开始外流,散入各诸侯国,甚至有的远走高飞,进入边远四夷之地。

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王子朝和一批贵族子弟携带周王室的典籍投奔到了楚国。《论语・微子》篇记述了一批乐官四散而去。

如:大师挚去了齐国,亚饭干去了楚国,三饭缭去了蔡国,四饭缺去了秦国,鼓方叔逃到了黄河之滨,播鼗武逃到了汉水之岸,少师阳和击磬襄二人则逃到了海滨隐居。中央文化官员的外流,直接导致了周王朝学术文化中心地位的衰落,促进了地域性文化的繁荣发展,一些不用 周礼 而用 夷礼 的诸侯国也随之有了比较发达的学术文化,这就是孔子说的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

第二个阶段,是从春秋末期开始,诸侯衰落,政在大夫,甚至出现了 陪臣执国命 的现象,一些诸侯国的文化官员直接流入民间。他们走出官府,不再有官禄可食,为了谋生,不得不利用手中的文化知识,向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化服务,比如,担任礼仪顾问、家庭教师,等等,一些有声望的则招徒讲学,这直接导致了民间私学的兴起。

第三阶段。春秋诸子发展了周王朝的文化,于是有诸子百家。于是有了《管子》《商君书》。。。。。。。等等。但是他们的源头都在〈易〉〈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诸子的学术总是有〈易〉〈老〉的影子。因为诸子的学术思想本来就是以周王朝的〈易〉〈老〉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而〈老子〉之第八章,上善治水,可能就是大禹之时史官对大禹治理社会的政治思想总结。只是由于几千年的传承中,有了变化,成了现在传世本的样了。历史总是若隐若现,无论如何,我们今天学习《老子》,除了感叹我们先人的智慧和能力,更应该激励自己,学会更多知识,具备更多能力,善于把握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能人。

(作者:体用而已 原题:《老子》第八章帛书甲本第一句:上善治水引起的思考  本文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供稿 刊载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


来源:文化中国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