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新版『24孝』行動標準。節假日經常與父母共度、親自給父母做飯、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如果這些你都能做到,那麼就稱得上是當代『孝子』。 發布新『24孝』標準並不突然,今年6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來審議,修訂草案中新增一條『常回家看看』,就曾引起社會巨大關注和爭論。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一直引以爲豪的傳統美德。流傳數百年的『24孝』故事正是中國孝文化的集中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對於歷史上流傳下來的『24孝』,人們也產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爭議。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表示,新『24孝』行動標準與舊『24孝』形成對比,就是想告訴大家,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我們對「孝」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有創新』。 據稱,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15個一二線城市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展開公眾教育活動,宣傳新『24孝』,活動將持續到2013年年底。 孝,是我國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它一直是我們的祖先極力提倡而推崇的,即使是在反封建口號提出了100多年的今天,我們還爲之津津樂道,還在尋找『孝』之根源,制定『孝』之標準。作爲延傳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孝』有其自身的內涵,同時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規範,如【孝經】,再如【二十四孝圖】。 現代人對於『24孝』的評價,大多數人最爲熟悉的恐怕是魯迅先生的雜文【二十四孝圖】。魯迅認爲『24孝故事』是封建遺留的糟粕,認爲這些故事等於『最黑暗的咒文』,不僅不能勸人孝順,反而令人『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尤其是對『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則故事,認爲是對孩子的侮辱,而且『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 同時,也有人認爲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準則不應該完全拋棄,孝道作爲維繫和促進以家庭爲細胞的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仍然應該發揚光大。這也是今天有關方面推出並大力推廣、宣傳新『24孝』的願望與目的。 從郭居敬到陳少梅再到新時期,『24孝』已走過了600多年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24孝』的故事成爲系列最初起源於元代,出自學者郭居敬編錄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該詩選由歷代24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結集而成。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又稱【二十四孝圖】,其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郭居敬所列孝子榜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時間上看,有虞、周、漢、魏、晉、唐、宋;從層次地位上看,有帝王、大夫、書生、百姓;從年齡上看,有老者、成人、兒童;從內容上看,有至貧孝親的、有危難救親的、有顯貴孝親的。由於故事性強,經常被用作兒童啟蒙的讀物。其中,『齧指痛心』、『臥冰求鯉』、『孝感動天』等故事膾炙人口。『24孝』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以後又有人刊行【女二十四孝圖】等,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多年的流傳過程中,『24孝』故事產生了不同的版本。甘肅境內清理髮掘的宋金時期的墓葬中就有磚雕或彩繪的『24孝』人物故事,計30個。敦煌遺書中的各類孝子傳、孝子變文中有關孝子的事跡也很多。 歷代文人、藝人也多以『24孝故事』爲題材進行創作。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繡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單就繪畫來說,就有清代王素繪的【二十四孝圖冊】和已故國畫大師陳少梅的【二十四孝圖】等最廣爲人知。民國時期還曾出版『24孝故事』郵票。 來源:濟南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