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二十四孝走過六百餘年 中國孝文化怎傳承(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8-28 18:02|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2024| 評論: 0|來自: 濟南日報

摘要: 中國孝道故事遠播國外,歐美國家也有自己的獨特『孝道』 作為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孝道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因此受到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普遍都推崇孝道,24孝的故事也都有所傳播 ...

中國孝道故事遠播國外,歐美國家也有自己的獨特『孝道』

作為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孝道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因此受到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普遍都推崇孝道,24孝的故事也都有所傳播。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日本。

日本的【御伽草子集】收錄了【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儘管有些故事的情節不同,但與原作採用了相同的人物。二者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御伽草子集】中二十四孝的故事後面有尊崇孝道、宣傳孝道的句子。也就是說在故事之外,更強調孝道在當下的實行。此外,日本還有兩種古代抄本【孝子傳】。

而早在元末郭居敬版【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出版後不久,鄰邦朝鮮就推出了高麗版【孝行錄】。其人物故事幾乎完全脫胎於中國的『24孝』。

在同樣受中國文化影響明顯的東南亞國家,都有自己的孝子故事,如『目連救母』等等。這些故事都是在為孝子立傳,其道德倫理基礎與中國的『24孝』如出一轍。

歐美國家的文化傳統與東方文化有較大差距,較少提到『忠』『孝』的概念。但現代西方心理學家,以心理學的科學論點,同樣強調了孝敬父母對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就認為,一個人要想生活的幸福,就一定要與其家族系統產生良好的連結,而連結的關鍵,就在於其對於自己父母的接受程度。而從他們流傳已久的『母親節』、『父親節』,也可以看出他們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子女對父母的『孝順』與尊重。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傳統孝道故事頗有爭議

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卻普遍對24孝故事加以批評反對,甚至有人提出『24孝盡糟粕』的觀點。【孝經】曾經在傳統典籍中佔有重要位置,一度有『【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的說法。然而到了近代,學術界或者一些著名的學者,對於【孝經】的評價卻一直很低。在『十三經』裏頭,對於【孝經】的評價恐怕是最低的。有的學者乾脆說,【孝經】花半個小時看看就夠了。這在老一輩學者對待經典的態度當中,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特例。

反對『24孝』的聲音,魯迅的鮮明觀點可以作為代表。他認為這些故事是對人心靈的一種戕害,而且現實中根本不會有人實行。

這種情況當然和『五四運動』以後的『非孝』思潮有關係。那個時候,人們提倡反封建,並認為封建社會裏面有一點很關鍵,就是孝道。如果不把孝道反掉,忠君的思想也就反不掉,因為它們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剝離不了的。所以,五四時期興起過『非孝』的態度。當時專門有這種文章,有的題目就叫【非孝】。

當然,這樣的一種態度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新文化倡導者們反對的只是『24孝』故事中不盡合理的地方,而對於中國傳統的敬老、尊老傳統,則並無反對與推翻之意。


來源:濟南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