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二十四孝走过六百余年 中国孝文化怎传承(2)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8-28 18:02|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2028| 評論: 0|來自: 济南日报

摘要: 中国孝道故事远播国外,欧美国家也有自己的独特“孝道” 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因此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普遍都推崇孝道,24孝的故事也都有所传播 ...

中国孝道故事远播国外,欧美国家也有自己的独特“孝道”

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因此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普遍都推崇孝道,24孝的故事也都有所传播。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日本。

日本的《御伽草子集》收录了《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尽管有些故事的情节不同,但与原作采用了相同的人物。二者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御伽草子集》中二十四孝的故事后面有尊崇孝道、宣传孝道的句子。也就是说在故事之外,更强调孝道在当下的实行。此外,日本还有两种古代抄本《孝子传》。

而早在元末郭居敬版《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出版后不久,邻邦朝鲜就推出了高丽版《孝行录》。其人物故事几乎完全脱胎于中国的“24孝”。

在同样受中国文化影响明显的东南亚国家,都有自己的孝子故事,如“目连救母”等等。这些故事都是在为孝子立传,其道德伦理基础与中国的“24孝”如出一辙。

欧美国家的文化传统与东方文化有较大差距,较少提到“忠”“孝”的概念。但现代西方心理学家,以心理学的科学论点,同样强调了孝敬父母对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就认为,一个人要想生活的幸福,就一定要与其家族系统产生良好的链接,而链接的关键,就在于其对于自己父母的接受程度。而从他们流传已久的“母亲节”、“父亲节”,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与尊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孝道故事颇有争议

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却普遍对24孝故事加以批评反对,甚至有人提出“24孝尽糟粕”的观点。《孝经》曾经在传统典籍中占有重要位置,一度有“《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的说法。然而到了近代,学术界或者一些著名的学者,对于《孝经》的评价却一直很低。在“十三经”里头,对于《孝经》的评价恐怕是最低的。有的学者干脆说,《孝经》花半个小时看看就够了。这在老一辈学者对待经典的态度当中,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特例。

反对“24孝”的声音,鲁迅的鲜明观点可以作为代表。他认为这些故事是对人心灵的一种戕害,而且现实中根本不会有人实行。

这种情况当然和“五四运动”以后的“非孝”思潮有关系。那个时候,人们提倡反封建,并认为封建社会里面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孝道。如果不把孝道反掉,忠君的思想也就反不掉,因为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剥离不了的。所以,五四时期兴起过“非孝”的态度。当时专门有这种文章,有的题目就叫《非孝》。

当然,这样的一种态度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新文化倡导者们反对的只是“24孝”故事中不尽合理的地方,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敬老、尊老传统,则并无反对与推翻之意。


来源:济南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