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當代孝觀念淡化 年輕人"自顧不暇"也得捫心自問 (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8-24 19:07| 發布者: 沙坡| 查看: 1692| 評論: 0|來自: 山東商報

摘要: 『節孝』作爲一種名節成爲古人的道德追求從青史的贅述中走來孝的無奈,從來不缺  一個『孝』字,直逼中國文化的核心與精髓。古語云:百善孝爲先。孝道,作爲中國人立足社會的行爲準則,一直備受尊崇。但是反觀一路 ...

『節孝』作爲一種名節成爲古人的道德追求從青史的贅述中走來孝的無奈,從來不缺  一個『孝』字,直逼中國文化的核心與精髓。古語云:百善孝爲先。孝道,作爲中國人立足社會的行爲準則,一直備受尊崇。但是反觀一路走來的孝節,在每個時代的烙印中,總能找到其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從『名節』束縛,到家長專制,到個人壓抑……而至現代,其踐行情況卻耐人尋味,農村老人孤獨留守、留學生機場刺母……其中無不透露出當今孝道的稀薄。縱然,其間有個別人自身的素質問題,但環境誘使之下,被動性『不孝』的存在,讓人難以釋懷。 

記者 李玉倫  

A  象形文字  『孝養』觀念抹去野蠻痕跡  

『人老了,彎腰弓背,手拄拐杖,子在一旁小心攙扶』,依此對照最早的象形文字,正是一個『孝』字。它所表達的,是一種上老下小的服侍形態。  

而探尋侍奉雙親的溫馨一幕,在蠻荒時期,無異日出西山。  

即便我國以孝道著稱,也有過棄親不養的記錄。【墨子・節葬】載:『昔者越之東有沐之國者,……其大父死,負其大母而棄之,曰:鬼妻不可與居處。』【孟子・滕文公】中寫道,『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  

原始時代,先民們生產力低,食物異常短缺。爲延續族群,老者的悲慘處境怕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而隨著生產力提高、文明發展,道德內涵逐漸打上『孝行』烙印。  

據載,考古發現『孝』字最初見於殷卜辭。那時,孝的原始意義更多在於,爲祈求平安而進行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將祖先奉爲神明。到西周,孝的觀念趨於明顯化。在青銅器中,孝字已大量出現。【周易】及稍後的【詩經】中,關於孝的論述,更比比皆是。如【詩經】中保留了許多感念父母撫育之恩的詩篇――父兮生我,母兮掬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同時,此時孝道中出現了『孝養』觀念。【尚書・酒誥】中寫道,『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  

文章大意是周公對殷族遺民的訓誡,要求他們自食其力,農事之餘牽著牛車到外地從事貿易,以便孝敬、贍養父母兄長。  

這說明,孝道在周代已是一種相當普遍的道德倫理。早在那時,不孝即已『入刑』。【周禮・大司徒】就規定: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這也意味著,彼時扣上『不孝』的帽子,即已爲奇恥大辱。 


來源:山東商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