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為重。德,是儒家修身為政的重中之重和總體要求。『德不孤,必有鄰。』(孔子)『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德不稱位,能不稱官,……不祥莫大焉。』)(荀子)『德莫高於博愛人,政莫高於博利人。』(賈誼)從這些論述可知,在儒家看來,只有修身立德,才能與人為善,為政治國,做到愛人利民。
――和而不同。它由孔子最早提出,博大睿智。和有溫和、謙和、和緩、和諧、和平諸義。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期冀人群、家族、國家在處理相互關係時承認差別,擱置矛盾,異中求同,以和為貴。董仲舒說:『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於共濟。』更看到了只有『合異』(互補)『共濟』,才能發展雙贏。『和而不同』理念,對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仍有重大現實意義。
――有教無類。孔子提出『有教無類』,亦即不論對哪一類人都給以教育,是極其卓越的思想。他晚年全力辦學,『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成績前所未有。後人有詩云:『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雖語涉誇張,卻看到了孔子帶頭開啟民智,澤流後世。
――著述經史。直至生命終結,孔子都在商訂歷史,『刪定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孔子開了山,後世相承傳。中國至今有二十六史,歷代的典籍富甲全球,實賴孔子開了先河。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聖人之事,猶有不可盡法者』(清・李漁)。被後世尊為『聖人』的孔子及其儒學,並非完美無缺。其彰明較著、不足師法者有三:
――等級偏見。孔子雖然家世沒落,『吾少也賤』,但畢竟是宋國貴族後裔,帶有歷史與時代的局限性。他把人分為五個等級: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他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無友不如己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儒家經典【禮記】又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還輕視親身勞動。學生樊遲請教如何種菜種莊稼,他說自己不如老圃與老農。可樊遲一離開,他就斥罵道:『小人哉,樊須也!』上述視『下愚』為不可改變,小民為『庸愚之眾』,刑罰為只對下不對上,農業勞動為可鄙,給後世造成了壞影響。如一些封建統治者認為『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把自己視為『貴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空談仁義,就與孔子的說教有關。
――輕視婦女。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他的這番言論,對後世影響惡劣。儒家後學發展了的封建宗法制度,要求婦女『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夫在從夫,夫死從子』,完全剝奪了婦女的平等權利。對此,孔子難辭其咎。
――以言殺人。據【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定公14年,孔子當了魯國大司寇(上任才七天),就『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少正卯被殺,只因他與孔子同在魯國講學,由於才華橫溢,曾多次把孔子門徒吸引到自己門下,致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於是孔子就給他加上『五惡』之罪:『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辨,記丑而博,順非而澤。』因學術加罪,以言論殺人,實屬草菅人命。宋、明、清的諸多文字獄,若追溯源頭,孔子乃始作俑者。
當前,國內興起了一片『孔子熱』。電視開設講壇,大講孔子學說;報刊連篇累牘,登出有關孔子思想的文章;銀幕推出【孔子】巨片,展示他偉岸千秋的形象;國人還讓老夫子出洋,在外國辦了孔子學院。無疑,這都有利於宏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國家的軟實力建設。但是,辦任何事情,都應該冷熱結合。評說任何古人,都應該不掩蓋缺失,不虛美粉飾,實事求是才好。然而筆者卻發現,在評介孔子時往往為求高大完美而說的一些過頭話:有的遣詞用語一味誇張渲染;有的竟說今後拯救世界『將靠佛教與儒教』,把孔子描繪為超越時空的救世主。這顯然是不妥與謬誤的。孔子是人不是神,是『聖』而非『全聖』。渲染此公至聖至美,不足以知人論世;無限拔高肆意造神,更是必須拋棄的陋習。只有科學分析,瑕瑜互見,實實在在評說,才於社會大眾有益。
(楊子才)
來源: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