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爲趨動力的文化資源開發,往往和文化本身沒有關係,開發者也不求理解名人本身的思想。 河南省靈寶市函谷關最近建起了一座高 以老子來招攬遊客,並不稀奇,不過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老套,不過值得思考的是,這究竟能不能賺錢?天價的投資來源於哪裡?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靜說:『老子像倘若能賺錢,也不能算是一件壞事,但是能否真的吸引人?能否收回投資?其中的程序又是什麼樣的?這就很難說了。』 經典誦讀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道德經】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 【老子是誰已無從考據】 老子說:『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歷史上的老子姓甚名誰,長相如何,身高几何,已不可考。 歷史上是否有老子其人,身世如何,一直都是學術界探討的話題,陳靜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寫了三個老子,究竟哪個是後人所說的老子,還不清楚。司馬遷在【史記》裡還寫到了老子的後人,第幾代第幾代都有,但是從春秋算下來,到了司馬遷的時代,便已經接不上了。』 有一副著名的對聯,其中一句爲『騎青牛,過函谷,老子姓李』。然而實際上,老子究竟何許人也,從司馬遷時代就已經說不清了。而老子出關,出的又是哪個關,也同樣難究其竟,陳靜說:『過函谷關只是其中較多人認可的一種說法而已,並不是定論,大多數時候,只是籠統地說出關,而不特指是哪座關。』 但在今天,不僅有老子像,還有老子故里,甚至住的哪座房子,都恨不得找出來。陳靜說:『前一段時間我去河南考察,河南的伏牛山正在建旅遊風景區,說這裡是老子出關後隱居的地方。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現在不是到處在爭名人故里嗎?就拿老子來說,學術界對於老子究竟是誰都還在探討,可人家連出生日期都有了。』 【老子像歷來都有】 或許正如老子所說的:『外其身而身存』,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有爲老子造像的事情,畫像中知名的有文徵明的老子像,有明朝張路的『老子騎牛圖』等,鑄像刻像也同樣不少,陳靜說:『比如泉州有一個石像,非常大,也很有名,是宋代刻的。』 鑄老子像不是關鍵,關鍵的問題是鑄像背後的含義,陳靜說:『倘若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給名人塑像本身也是一種宣揚,是好事。一個民族的發展,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截然斷開,而且民俗中的想像和學術問題無關,甚至和老子思想也沒什麼關係。』 爭議出現之後,出面表態的是一家旅遊文化公司,這至少表明,老子鑄像的背後,是商業利益,有評論說大肆塑像有崇拜偶像之嫌,不過在陳靜看來,這還夠不上偶像崇拜。她說:『現在很多地方造名人像,爭做名人故里,其目的無非是搶占文化資源,以此開發經濟,吸引遊客,談不上偶像崇拜。當然,如果歷史名人、傳統文化真的能拉動經濟發展,這也不是壞事,但問題是,是不是真的能賺錢?就不得而知了,最起碼我是不會去看的。』 【別讓文化成爲腐敗的藉口】 以經濟爲趨動力的文化資源開發,往往和文化本身沒有關係,開發者也不求理解名人本身的思想,陳靜說:『我曾經見過一個地方造莊子像,莊子手裡捧著一本書,居然是紙質書的模樣,我們都知道,莊子時代是沒有紙質書的,於是我們就問,怎麼是紙質書的模樣呢?結果人家回答說怕人們看不懂。』 跟崇拜無關,跟理解也無關的文化開放,倘若真的是爲開發經濟倒也無可非議,但值得擔憂的是,其背後存在太多的問題,陳靜說:『很多地方開發文化資源,投資巨大,這些投資有多少合理性,是必須關注的問題。如果是爲提供公共服務,大可不計成本,但是如果是爲經濟效益,就要考慮投資的回報問題。盲目投資會不會成爲資源浪費,甚至這種巨額投資是否會成爲腐敗的藉口,也是值得我們擔憂的。所以,當面對這些文化開發事件時,程序的合理公正透明,是否有監督都非常重要。』 【傳統文化復興需要時間】 在傳統文化熱的今天,跟風事件常有發生,就文化本身而言,陳靜認爲,也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陳靜說:『從過去革命時代對傳統文化的拒絕,變成現在的認同和復興,這種態度自然沒有問題,但在具體的實踐上還需要慎重考慮。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農業文明下的產物,而現代化所回應的則完全希望是西方的一套價值系統,這兩者之間是有距離和差別的。所以,怎樣才能讓傳統文化在今天發揮作用,這就要找到一個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可以互相結合、互相融合的方式,這一點直到現在,也還在探討,它不是建立一個歷史名人像可以完成的工作。』 這種互相融合是整體性的,而非一兩個單獨的個例所能說明的,陳靜說:『文化的融合不是簡單地舉個個例就完成了,關鍵是要講出道理,傳統文化的道理和西方現代化的道理是兩套系統,它們之間的融合不是個例所能解決的。而整體性的融合,還需要更多人,更長時間的探索』。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