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为趋动力的文化资源开发,往往和文化本身没有关系,开发者也不求理解名人本身的思想。 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最近建起了一座高 以老子来招揽游客,并不稀奇,不过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套,不过值得思考的是,这究竟能不能赚钱?天价的投资来源于哪里?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静说:“老子像倘若能赚钱,也不能算是一件坏事,但是能否真的吸引人?能否收回投资?其中的程序又是什么样的?这就很难说了。” 经典诵读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道德经》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老子是谁已无从考据】 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历史上的老子姓甚名谁,长相如何,身高几何,已不可考。 历史上是否有老子其人,身世如何,一直都是学术界探讨的话题,陈静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写了三个老子,究竟哪个是后人所说的老子,还不清楚。司马迁在《史记》里还写到了老子的后人,第几代第几代都有,但是从春秋算下来,到了司马迁的时代,便已经接不上了。” 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其中一句为“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然而实际上,老子究竟何许人也,从司马迁时代就已经说不清了。而老子出关,出的又是哪个关,也同样难究其竟,陈静说:“过函谷关只是其中较多人认可的一种说法而已,并不是定论,大多数时候,只是笼统地说出关,而不特指是哪座关。” 但在今天,不仅有老子像,还有老子故里,甚至住的哪座房子,都恨不得找出来。陈静说:“前一段时间我去河南考察,河南的伏牛山正在建旅游风景区,说这里是老子出关后隐居的地方。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现在不是到处在争名人故里吗?就拿老子来说,学术界对于老子究竟是谁都还在探讨,可人家连出生日期都有了。” 【老子像历来都有】 或许正如老子所说的:“外其身而身存”,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有为老子造像的事情,画像中知名的有文征明的老子像,有明朝张路的“老子骑牛图”等,铸像刻像也同样不少,陈静说:“比如泉州有一个石像,非常大,也很有名,是宋代刻的。” 铸老子像不是关键,关键的问题是铸像背后的含义,陈静说:“倘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给名人塑像本身也是一种宣扬,是好事。一个民族的发展,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截然断开,而且民俗中的想象和学术问题无关,甚至和老子思想也没什么关系。” 争议出现之后,出面表态的是一家旅游文化公司,这至少表明,老子铸像的背后,是商业利益,有评论说大肆塑像有崇拜偶像之嫌,不过在陈静看来,这还够不上偶像崇拜。她说:“现在很多地方造名人像,争做名人故里,其目的无非是抢占文化资源,以此开发经济,吸引游客,谈不上偶像崇拜。当然,如果历史名人、传统文化真的能拉动经济发展,这也不是坏事,但问题是,是不是真的能赚钱?就不得而知了,最起码我是不会去看的。” 【别让文化成为腐败的借口】 以经济为趋动力的文化资源开发,往往和文化本身没有关系,开发者也不求理解名人本身的思想,陈静说:“我曾经见过一个地方造庄子像,庄子手里捧着一本书,居然是纸质书的模样,我们都知道,庄子时代是没有纸质书的,于是我们就问,怎么是纸质书的模样呢?结果人家回答说怕人们看不懂。” 跟崇拜无关,跟理解也无关的文化开放,倘若真的是为开发经济倒也无可非议,但值得担忧的是,其背后存在太多的问题,陈静说:“很多地方开发文化资源,投资巨大,这些投资有多少合理性,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如果是为提供公共服务,大可不计成本,但是如果是为经济效益,就要考虑投资的回报问题。盲目投资会不会成为资源浪费,甚至这种巨额投资是否会成为腐败的借口,也是值得我们担忧的。所以,当面对这些文化开发事件时,程序的合理公正透明,是否有监督都非常重要。” 【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时间】 在传统文化热的今天,跟风事件常有发生,就文化本身而言,陈静认为,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陈静说:“从过去革命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拒绝,变成现在的认同和复兴,这种态度自然没有问题,但在具体的实践上还需要慎重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农业文明下的产物,而现代化所回应的则完全希望是西方的一套价值系统,这两者之间是有距离和差别的。所以,怎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在今天发挥作用,这就要找到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可以互相结合、互相融合的方式,这一点直到现在,也还在探讨,它不是建立一个历史名人像可以完成的工作。” 这种互相融合是整体性的,而非一两个单独的个例所能说明的,陈静说:“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地举个个例就完成了,关键是要讲出道理,传统文化的道理和西方现代化的道理是两套系统,它们之间的融合不是个例所能解决的。而整体性的融合,还需要更多人,更长时间的探索”。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