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試到評議:創新人才能否『破繭』? ――透視清華北大招博『申請制』 爲進一 從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到清 降低入學門檻?增加評價指標? 今年在西安一所大學讀研三的蘇海濤,近期決定報考清 我國傳統的博士招生方式分爲筆試和面試,其中筆試科目爲專業課、外語等。然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決定在2012年部分院系博士招生初試環節只審核考生遞交的碩士畢業論文、專家推薦信等有關申請材料即可,考生無需再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筆試。 日前出台的【清華大學2012年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說明】規定,該校機械工程系、工業工程系、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航天航空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將對普 據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高策理介紹,博士生招生改革試點可概括爲『申請+考核』制,即部分院系不再採用學校組織的統一筆試作爲初試,而是對遞交申請的學生進行審核,通過審核者將再接受複試,進行擇優錄取。 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辦主任魏志義解釋說,北大部分院系將不再通過學校組織的考試錄取博士生,而是採用先對遞交申請的學生進行審核,合格者再接受能力測試的『申請制』,等於免去了初試的環節。這次博士招生的改革涉及光華管理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心理系和分子醫學研究所5個院系。 有人認爲這種做法降低了博士生的入學門檻,對此,高策理、魏志義解釋說,傳統招博方式只有筆試和面試兩個環節,而招博『申請制』則改爲初試(材料審核)、複試(筆試、面試)等多個環節,注重增加對學生科研能力考查的同時,並未忽視對考生專業基礎方面的考查,將對通過申請的考生在複試階段增加筆試環節,客觀公正地考查他們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 人爲因素增加,如何保證公平? 無論哪個層次的招生改革,最難過的是公平這一關。近年來,一些地方在藝術特長生考試以及自主招生考試方面暴露的舞弊現象,明顯增加了人們對自主招生透明度及公正性的擔憂。 此次『招博新政』也引發了同樣的擔憂。北京師範大學高教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洪成文等多位專家認爲,這次改革增加了人爲考查的因素,一些有權力、有經濟實力的人士如果想讀博,肯定會托關係、走後門, 專家的擔憂不無道理,目前社會上確實存在利用不正當手 清華、北大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減少人爲主觀因素、確保公平公正方面,學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規定面試評委必須達5人以上,每個考生的面試時間必須不少於30分鐘;其次,加 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爲,清華、北大此舉雖然初衷良好,但要想『好心辦好事』,還得加強制度建設,確保招生公平公正。 如在博士招生過程中發現不正當行爲,學校應對『 可借鑑國外『寬進嚴出』的做法,根據學科特點不同,對博士生畢業時所需學分、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科研實踐能力、外語水平等多方面能力做出詳細規定,適當提高淘汰率,收緊博士畢業出口,讓『 取消『博導終身制』,對個 實行博士生導師的學生報選制,只要是一個博士點的教師,有博士生選他做導師就是博導,沒有人選就不是博導。通過雙向選擇讓博士生導師『能上能下』,進一 『好苗子』能否成爲創新人才? 高策理認爲,傳統的招博方式仍由筆試『唱主角』,『重成績輕科研能力』問題突出,難以有效選拔出綜合能力較 清華、北大此次招博改革,旨在革除舊弊,選出『好苗子』。進一步完善適應高層次優秀人才特點和規律的選拔機制和模式,提 魏志義表示,試行『申請制』可更好地與國際接軌,激發申請者的學術能力和學術潛力;特別是將審核權交給學院,則更能夠根據每個學科不同的特點更科學地選拔人才。 北京城市學院院長劉林等專家認爲,此次招博改革初衷良好,注重考查考生綜合素質,爲革除舊弊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不過,將『好苗子』選進來後,能否培養成爲創新人才,還要看學校的人文環境,諸如學術氛圍、師資水平等。 目前,我國高校數量居於世界前列,而創新人才明顯不足。有專家指出,我國人才培養和使用存在一些問題,如培育過程中的『乖孩子現象』,選才時的『完人現象』,對待人才的『捧殺現象』等,凡此種種說明,科學認識創新人才成長的內在規律,更新人才觀念,創新管理體制,是促使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指出,如果社會中金錢至上的氛圍過濃、急功近利而且浮躁,缺乏科學的精神和自主創新的志氣,『官本位』思想嚴重,缺少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和用人機制,這種社會環境是很難產生創新人才的。必須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下工夫,形成有利於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包括薪酬制度、用人制度、評價制度等。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