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试到评议:创新人才能否“破茧”? ――透视清华北大招博“申请制” 为进一 从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到清 降低入学门槛?增加评价指标? 今年在西安一所大学读研三的苏海涛,近期决定报考清 我国传统的博士招生方式分为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科目为专业课、外语等。然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决定在2012年部分院系博士招生初试环节只审核考生递交的硕士毕业论文、专家推荐信等有关申请材料即可,考生无需再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笔试。 日前出台的《清华大学2012年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说明》规定,该校机械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航天航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将对普 据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介绍,博士生招生改革试点可概括为“申请+考核”制,即部分院系不再采用学校组织的统一笔试作为初试,而是对递交申请的学生进行审核,通过审核者将再接受复试,进行择优录取。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主任魏志义解释说,北大部分院系将不再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录取博士生,而是采用先对递交申请的学生进行审核,合格者再接受能力测试的“申请制”,等于免去了初试的环节。这次博士招生的改革涉及光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心理系和分子医学研究所5个院系。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降低了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对此,高策理、魏志义解释说,传统招博方式只有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而招博“申请制”则改为初试(材料审核)、复试(笔试、面试)等多个环节,注重增加对学生科研能力考查的同时,并未忽视对考生专业基础方面的考查,将对通过申请的考生在复试阶段增加笔试环节,客观公正地考查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为因素增加,如何保证公平? 无论哪个层次的招生改革,最难过的是公平这一关。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艺术特长生考试以及自主招生考试方面暴露的舞弊现象,明显增加了人们对自主招生透明度及公正性的担忧。 此次“招博新政”也引发了同样的担忧。北京师范大学高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等多位专家认为,这次改革增加了人为考查的因素,一些有权力、有经济实力的人士如果想读博,肯定会托关系、走后门, 专家的担忧不无道理,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利用不正当手 清华、北大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确保公平公正方面,学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规定面试评委必须达5人以上,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必须不少于30分钟;其次,加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清华、北大此举虽然初衷良好,但要想“好心办好事”,还得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招生公平公正。 如在博士招生过程中发现不正当行为,学校应对“ 可借鉴国外“宽进严出”的做法,根据学科特点不同,对博士生毕业时所需学分、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科研实践能力、外语水平等多方面能力做出详细规定,适当提高淘汰率,收紧博士毕业出口,让“ 取消“博导终身制”,对个 实行博士生导师的学生报选制,只要是一个博士点的教师,有博士生选他做导师就是博导,没有人选就不是博导。通过双向选择让博士生导师“能上能下”,进一 “好苗子”能否成为创新人才? 高策理认为,传统的招博方式仍由笔试“唱主角”,“重成绩轻科研能力”问题突出,难以有效选拔出综合能力较 清华、北大此次招博改革,旨在革除旧弊,选出“好苗子”。进一步完善适应高层次优秀人才特点和规律的选拔机制和模式,提 魏志义表示,试行“申请制”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激发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潜力;特别是将审核权交给学院,则更能够根据每个学科不同的特点更科学地选拔人才。 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等专家认为,此次招博改革初衷良好,注重考查考生综合素质,为革除旧弊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不过,将“好苗子”选进来后,能否培养成为创新人才,还要看学校的人文环境,诸如学术氛围、师资水平等。 目前,我国高校数量居于世界前列,而创新人才明显不足。有专家指出,我国人才培养和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育过程中的“乖孩子现象”,选才时的“完人现象”,对待人才的“捧杀现象”等,凡此种种说明,科学认识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更新人才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是促使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如果社会中金钱至上的氛围过浓、急功近利而且浮躁,缺乏科学的精神和自主创新的志气,“官本位”思想严重,缺少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用人机制,这种社会环境是很难产生创新人才的。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下工夫,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包括薪酬制度、用人制度、评价制度等。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