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博物館新館 資料照片
辛亥革命博物館(紅樓)資料照片 百年激盪,回望辛亥。一個世紀前的辛亥革命已成為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的永恆豐碑。百年間,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後繼,他們提出綱領、付諸實踐、流血犧牲,最終,中國共產黨人接過了辛亥革命的精神之幟,帶領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 本報今起開設【辛亥百年】欄目,尋訪一個世紀前那些驚心動魄、壯懷激烈的地標和人物,重溫背後的故事和精神。敬請讀者關注。 在蛇山腳下,黃鶴樓的東面,辛亥革命時期的鄂軍都督府舊址,一座紅牆紅瓦的兩層西式樓房佇立其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武昌紅樓。如今,武昌紅樓已成為辛亥革命博物館。 宋慶齡於1979年為紅樓題寫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和『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兩方匾額,分別懸掛於大門和主樓上端。辛亥革命博物館通過實物、歷史照片、革命文物等,全景式地再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恢宏壯闊的歷史,真實地再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權誕生地的歷史風貌。 走進博物館大門,站在院子中央,眼前就是紅樓,坐北朝南,寬敞大方的台階和希臘帕特農神殿式的門柱給人以縱深感和神秘感。回望門外新建的首義文化公園,辛亥革命紀念碑莊嚴地聳立在廣場,當年的拜將儀式好像還在眼前―― 歷史學家、武漢大學教授馮天瑜說,驅使自己致力於史學工作的緣由,就是少年念書時,上學、放學皆行走於彭劉楊路,盤桓於閱馬場,留連於紅樓、孫中山塑像、黃興授將紀念碑之間,使他形成了對辛亥首義的特殊情懷。 『與這樣珍貴的文物為鄰,我們發自內心地感到自豪和崇敬。我親眼見證了紅樓、辛亥革命紀念碑、首義文化園等文物建築的變遷。市政府費了大力氣、花了大價錢,把我們這一塊修葺一新。』一位經常在首義文化公園鍛煉的居民說:『特別是2008年,紅樓免費開放後,我們沒事就會去那裡走走,再順路逛逛辛亥革命紀念碑、辛亥革命烈士祠、起義門,重新感受辛亥革命的歷史。』 在武昌紅樓的對面,一座三層樓的紅色新建築雄姿初顯,那就是辛亥革命博物館新館。新紅樓的正面高台,傳承了中國建築雙坡屋頂和飛檐翹角的特質,側面三塊幾何形拼出『破土而出』的意象,頌揚『敢為人先』的首義精神。石質外牆以肅穆凝重『楚國紅』為主色調,古樸厚重,與周邊蛇山、紅樓及武昌老城區景觀協調共存。新館的布展面積達6800平方米,是國內最大規模的辛亥革命主題展館。今年10月6日,【共和之基――辛亥革命歷史陳列】將在這裡開展。展覽分5個部分:『晚清中國』、『革命原起』、『武昌首義』、『創建共和』、『辛亥百年』。 在『晚清中國』的陳列部分,『南京條約』、『黃埔條約』、『天津條約』等一排碩大的昔日不平等條約名稱,以雕刻的形式在整面牆體呈現,讓人感到壓抑、沉重。接着,壁畫、微縮景觀、人物雕塑、圖片、多媒體,各種表現手法結合聲光電技術,將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在人們面前展現…… 來到『武昌首義』展廳,記者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時空,回到了百年前的武昌。青石板、老屋、小巷茶館、德和酒莊……一幕幕微縮實景,讓人仿佛置身於首義之夜前的武昌街頭,空氣中似乎瀰漫着起義前的不安和躁動。參觀者將通過多媒體感受首義之夜的場景,看到革命黨人奔走於街頭巷尾,聽到他們的私語。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