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 资料照片
辛亥革命博物馆(红楼)资料照片 百年激荡,回望辛亥。一个世纪前的辛亥革命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永恒丰碑。百年间,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他们提出纲领、付诸实践、流血牺牲,最终,中国共产党人接过了辛亥革命的精神之帜,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本报今起开设《辛亥百年》栏目,寻访一个世纪前那些惊心动魄、壮怀激烈的地标和人物,重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敬请读者关注。 在蛇山脚下,黄鹤楼的东面,辛亥革命时期的鄂军都督府旧址,一座红墙红瓦的两层西式楼房伫立其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武昌红楼。如今,武昌红楼已成为辛亥革命博物馆。 宋庆龄于1979年为红楼题写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两方匾额,分别悬挂于大门和主楼上端。辛亥革命博物馆通过实物、历史照片、革命文物等,全景式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恢宏壮阔的历史,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诞生地的历史风貌。 走进博物馆大门,站在院子中央,眼前就是红楼,坐北朝南,宽敞大方的台阶和希腊帕特农神殿式的门柱给人以纵深感和神秘感。回望门外新建的首义文化公园,辛亥革命纪念碑庄严地耸立在广场,当年的拜将仪式好像还在眼前―― 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说,驱使自己致力于史学工作的缘由,就是少年念书时,上学、放学皆行走于彭刘杨路,盘桓于阅马场,留连于红楼、孙中山塑像、黄兴授将纪念碑之间,使他形成了对辛亥首义的特殊情怀。 “与这样珍贵的文物为邻,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和崇敬。我亲眼见证了红楼、辛亥革命纪念碑、首义文化园等文物建筑的变迁。市政府费了大力气、花了大价钱,把我们这一块修葺一新。”一位经常在首义文化公园锻炼的居民说:“特别是2008年,红楼免费开放后,我们没事就会去那里走走,再顺路逛逛辛亥革命纪念碑、辛亥革命烈士祠、起义门,重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 在武昌红楼的对面,一座三层楼的红色新建筑雄姿初显,那就是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新红楼的正面高台,传承了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侧面三块几何形拼出“破土而出”的意象,颂扬“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石质外墙以肃穆凝重“楚国红”为主色调,古朴厚重,与周边蛇山、红楼及武昌老城区景观协调共存。新馆的布展面积达6800平方米,是国内最大规模的辛亥革命主题展馆。今年10月6日,《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将在这里开展。展览分5个部分:“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 在“晚清中国”的陈列部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等一排硕大的昔日不平等条约名称,以雕刻的形式在整面墙体呈现,让人感到压抑、沉重。接着,壁画、微缩景观、人物雕塑、图片、多媒体,各种表现手法结合声光电技术,将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在人们面前展现…… 来到“武昌首义”展厅,记者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回到了百年前的武昌。青石板、老屋、小巷茶馆、德和酒庄……一幕幕微缩实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首义之夜前的武昌街头,空气中似乎弥漫着起义前的不安和躁动。参观者将通过多媒体感受首义之夜的场景,看到革命党人奔走于街头巷尾,听到他们的私语。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