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幸存者)口述史分会4日在中国南京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启动新一轮抢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的活动。 在当日的成立仪式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调查首批项目课题小组”与首批受访人员代表夏淑琴、常志强、张秀红等签署了《采访协议书》。84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表示,她一定全力配合采访人员,做好证言,“我要将我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永远留在世上。”老人说。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口述史是当年历史最好的证言,也是对那些企图否定历史的日本右翼的最有力反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人数越来越少,按照国际标准抢救证言格外重要。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近75年,当年的幸存者中最小的也有75周岁了,很多幸存者已经离开了人世。据朱成山介绍,根据纪念馆掌握的信息,目前存活于世的幸存者仅剩200人左右,平均年龄超过80岁。 朱成山表示,多年来,虽然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调查和采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照国际口述史的相关学术规范和标准,差距仍很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为此,在与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相关专家多次商议后,决定成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幸存者)口述史分会。 在当天的成立仪式上,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扬州大学教授周新国受聘为分会的名誉会长。他说:“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将按照国际标准,深度抢救幸存者证言。” 记者获悉,成立口述史分会后,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调查工作将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从过去只注重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短线调查,向长线调查转变,展现大历史变革中的个人生活史,展现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幸存者的全部人生历程会带给人们更多的反思。它将告诉人们,战争带给世人的不只是一时的伤痛,而是会影响到受害者、经历者的整个人生,从而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侵略战争的罪恶。”朱成山说。 二是从过去注重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证言的量的收集,转向质的提高,集中精力,对重点受访对象深入挖掘。 三是按照国际口述史的模式,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确保高质量完成此次口述史调查工作。 多年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忍受着侵略战争给他们带来的伤痛,向世人讲述当年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与那些企图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不断进行斗争。 李秀英和夏淑琴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代表人物。其中,李秀英在被日军连刺37刀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在62年之后对当年的战争罪犯提起诉讼,最终取得了胜利。虽然老人已经故去,但老人留下了“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的告诫让人刻骨铭心。 据了解,针对幸存者越来越少的现实,南京市从去年12月起便尝试抢救幸存者证言。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援助协会、南京市党史协会和南京日报社,共同发起了“我的亲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征文活动,面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后人,征集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