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用平常心做偉大的事――助手眼中的羅哲文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5-16 00:00|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519| 評論: 0|原作者: 李韻|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羅哲文生前留影。(國家文物局提供) 2012 年 5 月 14 日 ,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在北京溘然長逝,享年 88 歲,學界為之悲痛。羅哲文的助手齊欣說,從旁觀者到追隨者,再 ...

羅哲文生前留影。(國家文物局提供)

2012514,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在北京溘然長逝,享年88歲,學界為之悲痛。羅哲文的助手齊欣說,從旁觀者到追隨者,再到實踐者,是羅老激發出了自己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激情。

作為旁觀者,我看到的是倔強

齊欣最初接觸羅哲文時,感受最深的就是:『這是位倔強的老人。』

齊欣介紹說,無論是對長城的保護,還是對其他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是修舊如舊等觀點,羅老會在不同場合反覆表達,而且是『強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非常執著。而另一方面,羅老又是一個具有強烈開放意識的老人,他從不僵化地保護,而是推崇在發展中保護的概念,承認多方保護的力量。這一觀點貫穿了他的一生。

後來,當齊欣以助手身份與羅老一起出差的時候,看到不論是在長城沿線、大運河兩岸,還是在中國文物事業的開端――營造學社的舊址,人們都十分尊重與愛戴他。齊欣認為這正是源於對羅老的執著與靈活開放態度的崇敬。

作為追隨者,我看到的是淡定

齊欣曾問羅老:『當年梁思成先生會想到自己今天能如此知名嗎?』羅老回答:『不可能。』梁思成和羅老都是那種人:只要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就鍥而不捨地去做,不言放棄,根本不會考慮到名利。

每個去羅哲文家採訪過的記者都有一個共識――書太多了,幾近無處下腳。幾十平方米的家裡,除了一條不超過40厘米寬的『小道』以供行走外,所有的平面都被書籍占領了,甚至連會客的沙發也不能『倖免』。然而,羅老卻安心於在這樣逼仄的小屋裡度過後半輩子,始終沒提出過換間大房子,儘管以他的聲望和地位,有間百十平米的房子實在不算過分。

羅哲文常常對身邊的人說:對於文化遺產保護,要『用平常心做偉大的事。』他認為,面對當今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很多事情都是史無前例、無處借鑑。所以,具體到一項遺產的保護,如果一定要徹底琢磨清楚才動手去做,恐怕就已經被毀掉了。因此,儘管社會上有些許不同意見,他仍然堅持『先保下來再說』。

作為實踐者,我看到的是遺憾

『羅老是一位很有感召力的人。』齊欣說。

從旁觀者到追隨者,再到最終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者,羅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齊欣和其他人,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文保的隊伍中。

作為羅哲文的助手,齊欣深知羅老是帶着遺憾走的。羅老還有許多想要表達的思想和觀念沒梳理出來,還有很多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沒有來得及完成。作為弟子,齊欣自己也有一個特別大的遺憾:羅老一生拍了大量的照片,有不少拍的是同一文物不同時期的狀態,這其實就是一種歷史的記錄。『我一直想對他一生所拍的照片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可惜沒能在他生前完成。』

齊欣還透露了一點細節。4月的一天,他在醫院與護士一起幫羅老翻身,他剛喊『一、二』,羅老調皮地接道:『三!』羅老在熟悉他的人眼裡,永遠都是這般樂觀的。近90歲的人了,還愛喝小酒,嚼花生米,品冰咖啡。去年春節,在去看望城市規劃和古建築保護專家鄭孝燮的路上,羅老自信地說:我至少還能再干5年。『所有這些都讓我們放鬆了警惕。59我出差前去醫院看他時,他頭髮還是那麼黑,面色也很好。誰知他走得這麼快……』齊欣的後悔之情溢於言表。

他透露自己有個心願,將大運河沿線最好的一段小道命名為『羅哲文小道』,以紀念羅老為大運河保護做出的傑出貢獻。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