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意味着什麼 浙江溫州學院專職輔導員朱武,這兩年一直堅持在學校開設『溫州方言與地方文化』的選修課。因為漢語專業畢業的他發現,溫州方言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危機,許多溫州土生土長的『80後』、『90後』已經不能用溫州話交流。『溫州話背後是一整套溫州當地的風俗、文化、歷史積澱,一旦消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方言意味着什麼?調查中,72.6%的受訪者認為是『地方文化的載體』,70.2%的人認為是『同鄉交流工具』,67.4%的人認為是『地方認同的基礎』,49.5%的人選擇『語言藝術的寶藏』。僅3.6%的人認為方言『沒什麼意義』。 丁崇明指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沒有了方言,地方戲、地方曲藝就會消亡。比如,越劇、粵劇、河南梆子以及黃梅戲等都依賴方言,即便是京劇,也是在安徽話上發展起來的。相比於普通話,方言本身的詞彙較豐富,更能生動地傳情達意。 『更重要的是,方言有地域符號特徵,承載着一種文化認同感。兩個都會說方言的人一起聊天,除了正常的交流外,還會產生很強的認同感與親近感。』 丁崇明說。 『作為普通話發展的源頭活水,方言一直與普通話間有密切的互動關係,對於豐富普通話有着極為特殊的意義。』 錢乃榮說,上海話中很多詞語最終進入普通話,比如沙發、麥克風、馬達、馬路、洋房、自來水、電燈泡等。如果方言衰亡,普通話也會面臨乾枯。 錢乃榮認為,方言承載的是人類最草根、最貼近生活的文化。在文學方面,方言文學更加生動形象;在詞彙方面,方言是最豐富的寶藏;在文化方面,方言最能體現我國地方文化的多樣性。所以,越是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普通話推廣範圍不斷擴大的時候,越要注意保護好方言。 應該如何保護方言 2011年12月,上海82位學者聯合署名發佈【關於科學保護上海話的倡議書】,倡議上海市幼兒園、中小學學生在課外時間說上海話或其他方言,全市公共交通上要有上海話報站,上海的電台和電視台開設上海話頻道,並對上海話書面語開展正字和正音活動。 無獨有偶,今年1月,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政協委員萬建中提議,在北京市公立幼兒園開設北京方言課,以保護北京獨有的方言和文化。 調查顯示,75.5%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對方言進行保護,其中35.1%的受訪者覺得『非常有必要』。 應該如何保護方言?受訪者首選『關鍵是讓年輕人知道方言的意義和價值』(57.2%),其次是『父母應多和孩子說方言』(50.3%),『多鼓勵年輕人說方言』(46.3%)排在第三位。其他建議還有『建立方言博物館』(38.6%)、『在全社會倡導說方言的氛圍』(28.3%)、『在學校教學中增加方言課』(26.1%)、『多拍方言類影視劇』(25.7%)等。 岳立靜說,相關部門應重視和加強方言學科建設,同時進行科學的方言調查和記錄,使更多方言能完好保存下來。更重要的是,要在觀念上糾正人們對方言的偏見,鼓勵方言區的人在學會普通話的同時,仍能熟練運用方言。 丁崇明建議,在保護方言方面,應提倡當地人用方言創作曲藝和文學作品,或把民間存在的口頭文學藝術作品用文字記錄下來;同時,媒體應加強對方言的關注,學校、家庭也應給孩子創造能說方言的環境。 丁崇明指出,如果遇到不知道如何記錄的方言詞語,可以請方言學家根據其語音和語義在古字典中查找該詞語,也可以組織專家創造一些方言字。粵語就採取了這種措施。在香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用『口』字做偏旁的字,它們很多都是用來記錄粵語的語音字。這就是以創造字的方式來記錄、保存方言的例子。 『每種方言都是相對獨立的系統,是記錄某種地域文明的符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懂得一種方言,就打開了一扇心靈和文明的門窗。一種方言的消亡,也就意味着關閉了一扇文明的門窗。所以,應該給方言足夠的生存空間,以便更多獨具特色的地域文明能更好地傳承下去。』丁崇明說。(向楠 邢赫男) 編輯:秋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