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首套國學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的高中四冊,預計今年秋季開學投入使用。這套教材主要供高中一、二年級使用,除了【道德經】爲原文全本講解外,【論語】、【孟子】以及【大學中庸】都是按主題歸類講授。如【大學中庸】一冊,分爲慎獨齊家格物致知中和爲政等章節。此外,每一章節在講解儒道核心精神的同時,還爲學生提供了大量中西文化比較等拓展閱讀素材。例如,將孔子的仁與蘇格拉底的善比較分析;對比孟子的義利觀與西方的功利主義思想等等,旨在鼓勵高中生自主探究人類哲學經典的精髓和本質。(新聞見3月31日【新京報】) 對於學生學習國學古籍的教學做法,在處於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有無必要學習古籍,傳統文化如何培養人的完美人格,選擇怎樣的方式教授傳統文化,乃至如何理解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範圍等方面,文化評論界、讀書界和一些網友、讀者,引起了討論。 一方面認爲國學入教材不僅終結了中小學國學教育存廢之爭,而且終結了國學教育斷層現象,將會有力推動國學經典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但另一方面有人擔憂,學習國學,對陶冶學生情操,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大有裨益,然而,明年就要把國學文化納入高考,是不是太急了點?國學入高考,恐怕社會上將湧出眾多的國學輔導班,可能會像學奧數一樣學國學,那不僅是國學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對待國學,是實用主義的、功利化的態度,還是以國學的文化、精神滲透進我們年輕人的生命之中?這的確是需要我們討論和思考的。這次熱議中的不同觀點,反映了各界對當今國學文化作用、傳承和發展的關心、關注。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國學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整套社會規範倫理、道德理念。而在當今娛樂化和商業文化流行的語境下,什麼才是我們理解的國學的本質,該怎樣傳承國學,讓國學富有當代性和生命力,變成我們年輕人真正的精神財富,我們年輕人又爲什麼要學習國學呢? 歷史學家說,歷史只有在人類世界中才能生存和呼吸,我們必須在歷史中不斷地返回它自身,力圖追憶並實現過去的全部經驗。因此,現在應該從過去那裡取得教訓,而過去也可以用現在來解釋。國學,作爲傳統,是一種歷史的創造和存在,是一種我們必須踐行的文化圖式,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發明和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儘管我們有時與這種傳統文化存在著一種時間上的距離和心理上的距離,但是,它卻是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它的因子充滿了我們的血液,它構成了我們精神生長的客觀環境。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我們其實都是它的受益者。 近年來,國學普及速度很快、涉及面也很廣,這正體現了人們對於國學人文經典的渴求。這種渴求,實質是當下大眾在國學中、在傳統中,尋求它們與自我的生命、心靈、精神和靈魂的聯繫。 現在,我們常常談到年輕人的人文培養問題。這次國學文化進入高中教材,青年學生開始學習國學經典,這對於學生的治學和做人都有好處。因爲它教人如何爲人仁愛、誠信,可以了解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這些優秀的內涵。顯然,從年輕人閱讀、學習國學古籍這一點上做起,對於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乃至人格、人文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總之,我們的國學文化,應該給年輕一代人的生命和心靈帶來真正的文化溫暖、精神溫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