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不是對非遺項目的大規模改造。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馬盛德19日表示,這項工作是在謹慎論證、充分準備、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工作原則指導下,遵循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本要求,逐步開展的。 在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非遺的自發性傳承面臨困難增多,傳承斷層現象愈發嚴重,單純口傳心授的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已經不能適應現有年輕群體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馬盛德說,爲提高傳承能力,增強傳承後勁,迫切需要採取新的措施完善傳承鏈條,擴大傳承人群隊伍。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就是這樣一個新舉措。 研培計劃以非遺中覆蓋面最廣、最能帶動就業的傳統工藝類項目爲切入點,以提高傳承能力爲抓手,委託高校等相關單位開展研修、研習和培訓,幫助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製作及衍生品開發水平,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 從2015年暑期開始,文化部委託12個省區市的23所院校,分批次啟動了普及培訓、研修和研習試點,陸續舉辦了9期研修班和26期普及培訓班,培訓學員1800人次。2015年11月,文化部聯合教育部正式在全國範圍實施研培計劃,優先選擇了專業實力較強、非遺保護工作基礎較好的57所高校作爲2016年研培計劃首批參與高校,今年第一季度將陸續開班。 馬盛德說,所有參與院校均經過了嚴格遴選,具有多年非遺保護的教學和研究基礎,如設立了非遺博物館或傳承人工作室、開設過非遺課程、邀請過傳承人到校授課、與傳承人建立有長期合作關係等。 研培計劃以活態傳承、走進生活、以人爲本爲基本理念,根據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的總體要求,培訓內容分爲課堂教學、考察觀摩、交流研討、實踐訓練、作品展示五個模塊。在課程設置上,要求參與院校需設置傳承人講壇或傳承人談傳承等環節,讓代表性傳承人走進課堂,爲學員授課。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曉光將培訓課程總結爲知情、知藝、知辨,其中知藝就是通過代表性傳承人講課,使學員更深入地認識和體悟所傳承項目的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 此外,非遺中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表演藝術類項目,如何有效擴大傳承人群和受眾,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目前尚未將其納入培訓範圍。 在工作中我們始終注重實際效果的跟蹤與分析,重視各參與方及社會各界的反饋意見,及時進行評估和總結。馬盛德說,需要強調的是,研培計劃並不是要取代原有的師徒傳承。一個多月的綜合培訓不可能完成任何一個科目的系統教學,更不可能取代師傅的教導。我們的目的是讓傳承者提高理解和領悟能力,讓傳授者探索更好的傳授方式。 參加過培訓的傳承人有什麼感受?河南開封木版年畫傳承人李力說:培訓讓我遇見了許多同樣熱愛非遺的夥伴,我們彼此堅定了傳承的信心和決心。上海大學培訓班李星星學員說:通過培訓,知道了怎樣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現今的生活聯繫起來,怎樣用古老的技藝創造出適應現代生活的美感。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