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發展良性循環 公立醫院補償突出中醫特色 北京市豐盛醫院位於市中心金融區附近,在林立的寫字樓包圍下,醫院的六層小樓很不起眼。醫院二樓換藥處,四位護士一邊叫號、一邊給新老病號敷膏藥,門口病人們排着長隊。值班護士說,一年四季都這樣忙,有時早晨一上班門口就排滿了病人。 72歲的李奶奶被風濕性關節炎困擾多年,聽同村人說豐盛醫院骨科不錯,住在城北郊小湯山的她不顧路遠,一大早趕了幾十里路來治療。『我每周來醫院兩回,快一個月了。每次大夫都給我按摩、敷膏藥,再開些丸藥回家吃,別說,還真有效果!這價格也承受得起。』提起治療感受,李奶奶就豎大拇指。 像李奶奶這樣的治療,每次花費大概70塊錢。醫院醫務科科長劉玲介紹,這種看起來很『土氣』的膏藥在豐盛醫院已用了50年,除傳統用藥外,醫生會視患者病情輕重,輔以手法治療。但最有特色的,還數醫院治療骨傷的硬紙夾板外固定技術。 從診療室的價目表中能看到,一個部位手法治療收費為20元,用小夾板正骨收費為40~80元,平均每位骨傷患者的治療費用在200元至300元以內。與石膏固定相比,夾板固定能使患肢功能恢復時間平均縮短4周。 近年來,北京市改革公立中醫醫院補償機制,實行中醫特色服務年度績效考核制度。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規財處處長王克成介紹,在醫院績效考核中設立相關指標,鼓勵醫院突出、發揮中醫藥特色,並與財政補償掛鈎。考核合格後,中醫醫療機構人員基本工資、國家規定範圍內津貼由財政全額撥付。 豐盛醫院正是因為保持了中醫特色專科的優勢,在北京市中醫績效考核中始終保持了很高的得分,相應領到的經費恰好解決了後顧之憂,形成了良性循環。院長陳福林給出這樣一組數據:去年,豐盛醫院僅骨科門、急診量就達到40萬餘人次,與兩年前的27萬餘人次相比上漲近一倍。拿2010年來說,醫院總診療量的50.6萬人次中,90.5%為門診診療,這其中,用非藥物治療的就占到58.1%。門診處方總量的60%以上,均為中草藥和中成藥。 補償機制促進醫院為百姓提供更優質的中醫藥服務,也緩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不僅受百姓歡迎,也調動了醫療工作者的積極性。『補償措施解決了後顧之憂,讓醫院可以更好地堅持中醫特色優勢,也讓醫生覺得更有奔頭了,更願意為患者提供中醫特色診療服務。』陳福林說。 城鄉醫療資源均等化 一院兩區服務百姓 家住北京通州區的陳女士是個『中醫迷』,患頸椎病的她常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推拿。由於路遠,來回幾乎要耗去一天時間。去年8月某一天,她發現離家幾百米的通州區中醫醫院掛起了『北京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東區』的牌子,高興地說:『這下可太好了,大醫院也開到我們家門口了!』 去年8月,通州區中醫醫院與東直門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兩院實行一個名稱、一個法人、一套行政班子、總院長負責制的同一家醫療機構的實質性整合。 東直門醫院具有悠久的品牌和優越的醫療資源,而通州區具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從去年9月起,東直門醫院脾胃病科、針灸科、推拿科、呼吸科、兒科、皮科等一大批專家、教授50餘人在東區出診、查房。使得全院兩區僅9月份一個月的門診人次達42.5萬人,急診人次達3600人。與2010年同比,門診量上升1.1萬人次,提高了36.7%;急診量上升927人次,提高了34.7%。同時,西區專家對病房危重疑難患者定期查房,東區依託西區雄厚的醫療技術力量解決了技術薄弱的問題。真正做到了讓通州區百姓可以享受到全國一流的診療服務,方便通州區百姓就醫,也帶動了東區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由於兩院合作,給通州醫療衛生事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增強了政府為百姓提供醫療服務的決心。北京市政府已經批准醫院進行二期基礎建設工程,計劃投資6億元將醫院擴建約7~8萬平方米,增加病床620張,將使東區總病床數達到1000張,預計在2014年底竣工。 百姓在社區也能看名中醫 培養基層人才名老中醫多點執業 李鳳鳴是北京市沙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骨幹大夫,除了每月定期在本社區跟隨老師——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主任醫師魯承業坐診,每周還要隨魯老出診兩次。坐在老師對面抄方、寫病歷,跟老師一起診脈。他去年九月從師,時間雖短,收穫頗豐:『隨魯老師去出診,由他手把手教學,這對我來說是很寶貴的學習機會。老師來社區出診後,也為我們基層百姓提供了便利,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今年9月,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推出第四批市級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師帶徒』。不同於前三批『師帶徒』,第四批師帶徒將培養重點從二、三級醫院轉到了社區基層。自1990年以來,北京市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已經培養了285名中醫藥師承人才,但通過拜師的方式為基層培養人才還是首次。 在未來三年的時間裡,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市中醫醫院等單位的100多名老中醫專家,將通過在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坐堂出診的方式,手把手帶徒,為社區培養一批未來的基層名中醫。學生隨師學習,要求每周不低於3個半天,同時,名老中醫每月到學生所在社區醫療機構出診半天。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科教處處長厲將斌介紹,通過師承平台為基層培養未來『社區名中醫』,在北京乃至全國尚屬首次。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還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認真做好老中醫社區出診時病歷的登記、收集、整理和分析。這些檔案記錄將形成一批適合社區的老中醫適宜技術、特色診療方案和養生保健方案,使老中醫的技術與社區慢性病等相結合,通過科研進一步提升社區中醫藥服務水平。 除了做好『師帶徒』,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還開展『回歸紮根工程』,使基層中醫藥醫療機構人才總量增長。厲將斌介紹,基層醫療機構不僅在人員數量上增加,高學歷人員比例也在不斷增大,同時,在社區在職的中醫師中,還開展了歷時三年的崗位培訓,尤其加強其在中醫基礎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截至去年,結束了全市輪訓,參與培訓人員考核合格率達到90%。此外,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還計劃在三年時間,對所有社區『西學中』醫師提供中成藥合理使用等方面的指導,既避免貽誤患者病情,又避免了過度開藥造成的浪費。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